超限效应——把握一个“度”很重要
※凡事不可过度。
※重复的批评、没完没了的唠叨不会改变别人,只会让人心生厌烦。
孤独的演讲者……
清晨,寒风肆虐,讲台上,一个演讲者正在积极地做着演讲前的各种准备。演讲时间一分一秒地逼近,台下寥落地坐着几个人。演讲者扫视偌大的演讲厅,眼中掠过一丝失望,但他仍开始演讲。可讲说过于冗长,半小时后,为数不多的听众中有人陆续地离开了。一个小时过去了, 他依然坚持着,台下仅剩的几个人终于撇开自己的慈悲心,纷纷离场。就在他满怀失望地合上演讲稿时,台下一位白发老人攫住了他的眼神,他感动地又打开演讲稿。老人看着他失望中略带谢意的神情,善意地说:“年轻人,每天我都早起喂鸡,即使只有一只鸡,我也会喂饱它。”演讲者听了,大受鼓舞,继续他冗长的讲说。 演讲完后,他向老人征求建议,老人抬起耷拉的脑袋,说:“年轻人, 若只有一只鸡,我是不会将所有饲料用完的。"
超限效应是指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使对方产生极不耐烦或逆反情绪的心理现象。
超限效应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就会使对方产生厌烦和逆反的情绪。超限效应实际上也反映了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没有做到换位思考,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
在校大学生小崔是一个家境富裕,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的女孩子。她对人很热情,特别是在跟同学交往方面花钱非常大方。可越是这样,同学们跟她相处得非但没有亲近,反而是越来越远了。原来,小崔喜欢把那些自己不大喜欢的新衣服送给别人,而且每次都会对别人说:“这是新的,我都没穿过,就是不喜欢了,这衣服买的时候可贵了呢!”,如果你不要,她就会说你瞧不起她,可是要了吧,那得欠她多大的人情呀,可都是三四百元的东西啊。要是这个人情还不回去,自己会总觉得欠她点什么,可是又拿什么去还呢,这对于一个在校生来说是无法承受的。所以,同学们都惧怕与小崔过近的交往。
人际交往把握一个度是很重要的,得学会有所保留。刚刚踏入社交圈的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好事一次做尽" ,总是自以为只要全心全意地为对方做事就会使彼此的关系融洽、密切。可是实际情况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这是因为人是不能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的,不然的话他的心理会感到不平衡。我们平常所说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也是这个道理,这也是为了让彼此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假如把好事一次做尽, 到了让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根本就没有机会回报的程度,受惠一方的愧疚感就会让其选择疏远。好事绝不应一次做尽,要留有余地,必须有一个“ 度”,这是平衡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著名寓言《杰米扬的汤》里有个叫杰米扬的人,他非常好客。一天,杰米扬下厨做了他的拿手好菜——大盆鲜美的鱼汤,请他的朋友福卡前来品尝。福卡尝了尝,觉得味道很好,三碗下肚后,他已经有些受不了了。可是杰米扬还一个劲地给他盛汤,说:“好喝,就多喝点!"福卡虽已喝得汗流浃背,仍佯装津津有味地喝着,直至将汤全都喝完。
福卡虽然喜欢喝汤,可喝了这么多,再好的汤也成了一种负担,产生反感情绪也是必然的,喝汤变成了受罪,福卡以后再也不敢去杰米扬的家了。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也经常发生。孩子做错了一件事情后,父母马上就会批评他,一次、两次甚至更多次重复着这个批评。重复的批评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孩子从最初的内疚变得不耐烦,最后产生出反感和厌恶的情绪。
孩子在第一次受到批评后,心里会有些难过,需要过一段时间,心理才能恢复到以前的平衡状态,如果这时候再受到没完没了的指责和谩骂,他会想:“怎么老是这样对待我啊?”随之而来的就是剧烈的反抗心理。
可见,父母对孩子的批评也应该讲究一个“ 度" ,超过这个“度”,批评不但不会起到让孩子改变错误的作用,反而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非要对孩子做错的同一件事情进行第二次批评,那最好是隔一 段时间或者换一个角度,这样,孩子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实际运用
★换位思考——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
★把握一个“度”,讲究一下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