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舍才有得
春秋末年,齐国的国君荒淫无道,横征暴敛。齐国的贵族田成子看到这种情况后,对他的僚属说:“公室用这种榨取的手段,虽然得到了不少财富,但这种取是‘取之犹舍也’。仓储虽实,但国有不固,终是嫁衣”。于是田成子制作了大、小两种斗,大开自己的仓储接待饥民,用大斗出借谷用小斗回收还来的谷米“予民于惠”。于是齐国人民不肯再为公室种田效力而投奔于田成子门下,一时“ 民归之如流水”。田成子用这种大斗出小斗进的方式,借出的是粮食,收进的是民心,貌似给予,实则得到。果然,齐国国君宝座最后为田氏家庭所得。
史学家范晔说:“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不知予之为取。”正是对这种得失观的一语道破。
得与失的互为转化之效果,有时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的,但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会掌握取含的主动权,让它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他待士十分真诚,感动了一个具有真才实学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冯援。冯援在受到盂尝君的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
一次孟尝君要叫人为他到其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援说我愿去,但不知用催讨回来的钱,需要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援领命而去。到了薛邑后,他见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的穷困,听说孟尝君的讨债使者来了,均喷喷有怨言。于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律作废 ,利息也不用偿还了,盂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伙的面,我把它烧毁,从今以后,再不催还。”说着,冯援果真点起一把火,把债券都烧完了。薛邑的百姓没有料到盂尝君是如此仁义。个个感激涕零。冯援回来后,盂尝君问他讨的利钱呢?冯授回答说:不但利钱没讨回,借债的债券也烧了。盂尝君便大不高兴,冯爱对他说:您不是要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回来吗,我已经给您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券市义,这对您收归民心是大有好处的啊!
果然,数年后,孟尝君被人语谗,齐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盂尝君回来了,全城出动,夹道欢迎, 表示坚决拥护他,跟着他走。盂尝君甚为感动,这时才体会到冯援的“市义”苦心。
这就叫“好与者,必多取”,小的损失可以换取大的利益。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李白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老子
吾观自古贤达人,成功不退皆殒身。——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