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不是小人物的事
我们普通人,在大多数的日子里,很显然都是在做此小事 ,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身边有很多人,不屑于做具体的小事,总盲目地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殊不知能把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做成功、做到位就很不简单了。有其职斯有其责,有其责斯有其忧。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所谓成功,就是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坚持。
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是,太多的人,总不屑一顾于小事和事情的细节,太自信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周恩来位居国家总理之职,官不可谓不大,而他强调的却是“关照小事,成就大事”。他一贯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尽可能地考虑到事情的每一个细节,最反感“大概”、可能”、“也许”的做法和言语。有一次,在北京饭店举办的涉外宴会上,他问:“今晚的点心是什么馅的?”一位工作人员答道:“大概是三鲜馅吧。”周恩来总理马上追问:“什么叫大概?究竟是‘是’,还是‘不是’?如果有吃海鲜过敏的客人,出了问题谁负责?”
周恩来总理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不仅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而且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尊敬。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对于周恩来来说,任何大事都应从小事入手这一格言,是有一定道理的。他虽然亲自照料每一棵树,也能够看到整个森林。”尼克松回忆道:“在到北京访问的第二天,我们谈到要去参观长城。周恩来离开了一会儿,通知有关部门清打通往长城道路上的积雪。”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
有些人认为,做了大官才能做大事,或者只想做大事。但最终他肯定成不了大事,反而连小事也做不好。有些人以为,官越大越好当——讲稿有人写,出行有人安排,生活有人料理,只管发号施令就是了,小事是平民百姓做的。这样的人即使有幸当了大官,也干不好,当不长。
当企业的领导者除了制定发展战略、作出管理决策外,落实实际执行中的细节也是他们最重要的工作。真正优秀的领导者必须脚踏实地,积极了解并参与一些关键细节的执行,才能够准确及时地预见到企业的发展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会遇到哪些阻力,原策略在哪些方面需要调整等等,并根据实际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德国著名的连锁超市DM目前已有1 370家连锁店,2万多名员工,年销售额高达20多亿欧元。这么大的一个集团企业,它的领导者是不是只坐在办公室里研究市场发展状况、制定经营决策呢?实际上不是这样的。DM的创始人格茨·维尔纳经常到一此连锁分店走走。一次,他走进一家分店, 看完一圈后,对店长说:”请给我一把扫帚。”店长不清楚维尔纳的用意,很困惑地看着他,维尔纳指指地板上的灯光说:“你看,灯光的亮点聚在地上,什么用处也没有。”随后,维尔纳用扫帚柄拨了一下天花板上的灯,让灯光照在了货架上。
沃尔玛超市的一位店员给顾客包装完商品后,随手把多余的半张包装纸和长出来的一小截包装绳给扔掉了,恰巧经过的总裁山姆·沃尔顿微笑着对店员说:“小伙子,我们卖的货是不赚钱的,只是赚这一点节约下来的纸张和绳子的钱。”
这样的小事也要由大老板过问,并且亲自动手,岂不把他们累坏?一个领导不可能每天都到所有的分店跑一圈,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但是,正如”商业教皇”布鲁诺·蒂茨所说:“一个企业家要有明确的经营理念和对细节无限的爱。”
小事作为一种反映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的微小事物和情节,本身即具有一种预测的功能,通过一些具体的小事和细节,可以反映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情况。领导只要抓住这种带有倾向性的小事和细节,并着手加以解决,就可以起到示范效应,从而带动整个工作。国内的一位著名企业家就主张抓带有倾向性的小事和细节。他说:”作为企业的领导,要有一种对一件事一抓到底的韧劲。在中国企业里,往往是领导作出一个决策之后,在向下传达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衰减或偏差。如果你不能一直盯住,很多事你以为已经到位了,事实上,下面往往还没有开始干。我们的做法是,一件事从头到尾抓出一个模式来,再把这个模式推而广之……有时候,必须抓得非常具体,当然是属于带有全局性、趋向性的问题。”他认为,每抓好一件小事就等于抓好了一批事,因为每一件事都不是孤立的,抓好了一件会连带把周围相关的一批事都带动起来。
抓住一个带有倾向性的小事,进行惩罚,就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关注带有倾向性的小事和细节,既是管理者的一种责任,也是管理者的一种素质。领导应该善于从看似平常的小事中找出能反映某些带有倾向性的思想和现实的问题。有些事情稍纵即逝,如果抓不住丢掉了,好的倾向性苗头就会失去,坏的倾向性问题则会由于失去纠正的机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许多公司不缺少拥有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在某些时候小事的意义有可能远大于战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