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文化之赚钱观念
许多温州人的创业都是从“五把刀子”开始的,即菜刀、剪刀、剃刀、指甲刀和螺丝刀。他们用这“五把刀子”做当地人不愿干或很少干的零活,或卖一些当地人不愿卖的小商品,实现了创业资金的原始积累。温州籍学者、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吴松弟说:“世界上几乎没有温州人干不了的工作。”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今日温州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20年,主要经济指标翻了5到7番,近1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33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2,GDP年均递增17%左右,仅次于深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200元、4683元,排名第6位、第11位。温州人用20年的时间,摆脱了贫穷落后、不得温饱的局面,完成了从“生存”到“发展”的跨越,创造了被专家学者称之为“温州模式”、“温州格局”、“温州路子”、“温州现象”的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令世人刮目相看。
温州人赚钱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很快,因此他们的经营观念不拘一格,常常打破条条框框,作出大胆的判断。观念常新带来万两黄金。温州人的观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温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温州人的经济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温州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是南戏的摇篮,尤其是南宋时期以叶适为代表的著名永嘉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三足鼎立,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永嘉学派主张“经世致用”、“通商惠工”,藏富于民;提倡“利义之和”、“以利合义”,义利并举;告诫统治者“为上有节”,不可与民争利,“为下敦本”,督促百姓务农经商,生产致富;把物质看成道德思想载体,把辛勤劳动拥有物质财富看成是光荣的事。这种思想观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温州人。温州今天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传统“文化基因”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小商品、大市场”的形成;民营经济的异军突起;温州人“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的价值取向和创业精神;温州人“赚百万元不嫌多,赚一分钱不嫌少”的经商理念,都可以从温州传统的重商文化中找到渊源。
温州经济是广大人民的经济,是老百姓的经济,是温州人的经济。温州人是温州最宝贯的资源,最大的特有优势。温州人吃苦耐劳,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求真务实的创业精神,创造了温州的经济奇迹。“人人都想当老板”的创业意识,是温州发展的原动力;“宁为鸡首,不做风尾”的自主精神,是温州奇迹的源泉。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温州人始终遵循“无明文禁止者为自由”的发展理念,就是除了国家法律明令禁止的事情之外,其余的都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自由地干。守法不守旧,照办不照搬。这种开放的思想观念,就形成了温州人千辛万苦去创业,千方百计来经营,千家万户搞生产,千山万水找市场,千头万绪抓机遇的发展经济的生动局面。温州没有畜牧业,却是全国最大的猪皮革、牛皮革生产基地;温州没有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却是全国四大汽摩配件生产和销售基地之一。温州人的创新精神能够“无中生有”,创造了被有关专家称为的“零资源现象”,也创造了温州经济的辉煌。
温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温州人在本地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投资者共有90多万人,在外地经商的约有170多万人,人均资产都在50万元以上。因此,不少温州人风趣地说,在温州“一万两万贫困户,十万百万不是富,百万以上刚起步”。许多温州人并不否认收入分配差距正在拉大,可是他们对待以守法经营的企业主为代表的“富人”,大都报以羡慕和崇拜的心态。温州进行过一次关于年轻人崇拜偶像的民间调查,除张艺谋、雷锋外,温州市拥有8亿财富的民营企业家、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榜上有名。作为温州最富有者的代表,他们是温州人的偶像和骄傲。温州人完全是以健康的发展眼光看待财富的。温州是一个崇尚财富的地方,看到别人富了,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怎么富,能从别人的致富过程中学到什么;看到有人破产了,多是总结教训,很少怨天尤人;你有本事富了,我也要凭本事富。温州是一个善待财富的地方,温州有一个适宜财富创造者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健康的商业竞争观念。
温州人具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开发意识、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许多温州的企业家都是从“泥腿子闯江湖”起步,“筑码头、闯天下”的。他们精明中隐含着豪爽,理性中沉淀着冒险。创新是温州人的时代本质。人们习惯称温州人为“东方犹太人”,犹太人鲜明的特色就是四海为家;流动性是温州人突出的特点。温州人遍布世界各地。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市场。温州人在外地经商的有170多万人,约占温州人口的五分之一。《欧洲时报》的一位记者说,在巴黎进10万的华人中,浙江人占三分之一,而浙江人中又以温州人为主。他们在巴黎服装、皮具和餐饮三大行业中独领风骚。以生产标牌、徽章出名的温州金乡镇为例。金乡有四绝:全国89%的食堂磁卡、饭票是由金乡生产的;全国91%的单位证件,学生、工商、税务部门标章来自金乡;全国大部分著名白酒酒瓶标志和包装盒由金乡包揽;美国34万警察、联合国维和部队、驻港部队所有的标章全由金乡生产。温州人闯荡世界、敢作敢为的进取精神,无疑是温州一笔巨大的财富。
温州人牢固树立了“不求最大,但来最佳”的地方经济发展的集群战略。坚持做大不是不要小,放小不是不管小。温州95% 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它们是就业的主渠道,税收的主要来源,活力的根本所在。“家家叮当响,处处是市场”就是温州中小企业发展的生动写照。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是温州中小企业发展的优势,“小商品、大市场”物美价廉,是温州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温州依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中小企业集群战略,打火机联手打败了日本和韩国的同类产品,几乎垄断了欧盟和日本市场。温州的皮鞋、服装和低压电器等产品也在国际和国内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温州创造了正泰、德力西、夏蒙、报喜鸟、奥康和红蜻蜓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形成了“中国鞋都”、“中国皮都”、“中国低压电器之都”等等一批全国知名商品集散地。中小企业在温州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目前,温州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正在逐步从“市场型”规模经济,向“集团型”规模经济,进而向“网络型”信息化规模经济发展。中小企业是温州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多数人在所有制问题上,思想还不够解放,观念还不够超前,在潜意识中还有一种“恐资”心理在作崇。而温州人在所有制问题上,认为能够发展生产力的就是好的所有制,反之就不是好的所有制。具体地分析,温州人与我们在所有制观念上的差异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是在发展私营经济的问题上。
是在企业改革的问题上。
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
温州人的机遇观念是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把机遇观念与价值联系起来,认为机遇就是信息,就是金钱;而我们则往往把机遇当做口号,喜欢把“抓住机遇”挂在嘴边,实际上缺乏对机遇内涵的深刻分析和把握。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实践上的差距。
1.温州人有着强烈的机遇意识,认为机遇当头要抢抓、快抓、抓紧,否则,机遇就会稍纵即逝。比较而言,我们在现成的机遇面前,则抓得不快,抓而不紧,因而错失了不少机遇。
2.温州人善于创造机遇,认为只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不利因素可以转化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我们则苟安求稳,善于守成,不敢越雷池一步。
3.温州人认为只有把机遇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把机遇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算是真正抓住了机遇,我们大部分情况下表现为就机遇论机遇,没有很好地把机遇与自身实际,进而与发展生产力结合起来。
在10多年的企业改革进程中,温州人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经济生活形成了健康生动的局面。温州人头脑中没有条条框框,没有思想负担,他们以“三个有利于”为指导思想,认为不论什么改革形式,只要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行。我们则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疑虑较多。有的怕失权,失控;有的怕乱,怕改革造成社会不稳定;有的把改革与资产流失画等号;有的善于观察政治风向,等待观望,等别人改后再说。
温州人把经商作为实现人生价值、体现人生尊严的一种追求;认为经商并不低人一等,温州人的经商观念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1.坦然经商的观念。经商就是经商,我就是我。这种观念实质上是对儒家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的一种反叛。我们受传统观念影响,总觉得经商低人一等,算不上一种正经的职业。
2.经商必须目光远大,视野开阔,敢冒敢闯。对温州人来说,整个中国、整个世界都在他们的视野之内。
1.温州人树立了主动出击的招商观念,强调跑出去、找上门招商,把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等上门”招商,“坐在家里”招商。
2.温州人招商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认为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付出100%的努力。而不是不切实际地抱有“一网就成功”的想法,一旦洽谈不成,则心灰意冷,信心受挫。
3.温州人招商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而不是强调条件,不像一些单位经常以无钱招商为借口而不出去。
4.温州人招商兼收并蓄,对小项目,不嫌其小;对大项目,不怕其大。而且信心十足,具有一种“非拿到手不可”的勇气。而不是目光短浅,心浮气躁。
5.温州人招商注重为外商提供最优服务,以优质服务和优良环境吸引外商,手续能简则简,办事能快则快,而不是服务脱节,存在“一招了之”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