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锤子的买卖做不得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这句几乎尽人皆知的话却是以讹传讹,“横财”应该是“恒财”,指的就是源源不断的收入来源。
任何人做生意想的当然是能做的越长久越好,真正的商人是不会做一锤子买卖的。即使是类似倒买古董的那些“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生意,也肯定希望拥有“恒财”。那么,如何才能拥有“恒财”呢?那就是变唯利是图为“微利是图”。
中国内地的新首富黄光裕当初就是因为明白这个理儿,所以赢得了“恒财”。
17岁的时候,黄光裕就与哥哥到内蒙古一带做生意,而今,身为鹏润投资总裁、国美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他成了中国内地的首富。
黄光裕最初是做家电批发的,在广东老家商行林立、竞争激烈情况下,他觉得生存余地太小,就一口气向北,一直跑到内蒙古。内蒙古很大,黄光裕转悠了一年,没做成多少生意,却从内蒙人的厚道人格中学到了赚钱的窍门。
1987年春节前,他从内蒙古转道北京回汕头的家里过年,因为春运车票紧张滞留了几天,闷着没事,就在北京城里逛电器行,遇到和气的店员、老板,就试着联系些业务。凭着厚道,黄光裕不“黑”不该赚的钱,把利润最大限度地让给客户。连黄光裕自己也没料到,三天逛下来,竞然得到了100多万元的订货单。真是喜从天降。黄光裕由此感到自已摸到了生意的窍门,也摸到了财富的大门。
转过年来,黄光裕与人合资在牛街创办国美电器商行。他进最好、最俏的货,卖的却是全市最低的价,没过多久,京津一带的同行们都知道了牛街有个不“黑”的人-——黄光裕。黄光裕先的是厚道和城实,得的是信誉,做的是买卖。他的批发业务一日千里,蒸蒸日上。
一年之后,黄光裕又干起了零售,零售业比批发琐细,竞争也更加激烈,各家电器商行老板挖空心思、招徕顾客,各有各的高招儿。黄光裕任凭商海变幻,仍然抱定自己的老主意,扎扎实实地博信誉。而且这一回,他是比先前更厚道了,居然自己设起了“维修站”,只要是他店里卖出去的商品,都可以享受他的“亚华电器服务中心”的售后服务。黄光裕就是这样迅速地腰缠百万,挖到了第一桶金。
古语讲,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生意场上同样如此,信誉不是一朝一夕就声名远扬的。温州人在他们几十年的商业经营中,对待生意伙伴或是客户,从来不“坑你一回是一回”。他们始终坚信,人间正道是沧桑,卑鄙低劣的行为终究会暴露于阳光之下,兔子的尾巴长不了,要想多赚钱,事业有成,一定要“黑心的买卖做不得”,要树立自身的良好信誉。
薄利多销,多销必赢,这用在会赚钱的温州商人身上最恰当不过了。从几十年前的小纽扣、小百货经营到今天的服装鞋帽,温州商品遍布中国乃至世界。温州人始终秉持“你有我贱”,在价格低于同类的商品中,以质优价廉取胜,把薄利长销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
温州人的“薄利多销”是应对微利时代的不二法门。它既能使产品较快地进入买方市场、提供有效供给、服务于社会、产生产品的综合效益,同时,又能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充分发挥、增加生产、加速资金周转速度、盘活生产资金,是增加企业盈利的有效管理手段。
它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①产品有生命力,在销售步人低谷时,采用薄利多销,可促进顾客的购买欲,以刺激产供销环节的周转、挖掘产品的潜在效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②产品属市场淘汰之列,不会再有起色,以多销微利保本为原则,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争取时间,开发出新产品。
③市场上同类型产品多,竞争激烈时,采用薄利多销、降本让利策略,可争夺同类产品的顾客,促进本企业产品覆盖率、辐射率、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④新产品试销阶段,以薄利多销方式尽快使产品进入市场,扩散影响,提高知名度与应用频率,建立市场信誉和威信。
⑤市场消费基金受到宏观调整、资金紧缺时,采用薄利多销,能很快筹措资金,吸引及导致市场购买率的倾斜,形成对企业产品有利的经销势态。
⑥原料来源充足、生产工艺简单、技术性一般、产量高、市场及企业吞吐量大的产品,可以采用薄利多销的原则,使“原料一产品一商品一资金一原料”的良性循环加快,充分发挥企业设备效益、资金效益、技术效益,形成较稳固的生产、供应、销售三位一体的基础与发展实力。
义乌市是浙江中部一个小小的县级市,却有着自己的民航机场,有着浙赣线上二等大站的火车站,为什么呢?因为义乌是赫赫有名的“小商品王国”,汇集了句括饰品、花类、文化用品、工艺品、日用百货、小五金、皮具箱包、电子钟表,袜类、玩具等在内的28大类、700余小类的15万余种小商品。从几公钱的纽扣到几万元一只的世界名表,应有尽有。
义乌小商品市场连续10年雄踞全国百强集贸市场首位,被称为“华夏第一市”义红小商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低价策略,同类同品牌同质量的商品,这里的批零价仅为一般商场零售价格的1/3,甚至更低。但更具竞争力的是义务商人“做小生意赚大钱”的经营理念,这也是他们最引以为豪的生意经。
以牙签为例,追求1盒牙签赚1元钱,还是100盒牙签赚1元钱?义乌商人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后者。原因是,如果1盒能赚1元钱,因为利润丰厚,大家会抢着卖牙签,经销商和消费者也不会千里迢迢到义乌来。而100盒才赚1元钱的生意,却不是谁都能经营下去的,因为没有相当大的销售量,卖牙签恐怕连摊位的租金都赚不回来。
为了扩大销量,义乌人在所有环节上千方百计降低成本。说来也许没人相信,义乌小商城商品批发价格好多时候比出厂价还低。为什么?因为摊主去厂家进货时,根据进货的多少厂家会给摊主一定比例的回扣作为奖金。义乌人却把这些回扣的奖金让利于顾客,使得回头客越来越多,市场占有率也不断扩大,并且靠良好的信誉吸引“回头客”,让“薄利”与“多销”良性互动,成就了一方市场。
虽然是小打小闹,但正是这种实打实的经商理念,如今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在国内外建立了数百个分销市场;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百多家贸易机构、300多名外商常驻义乌采购,商品远销美、日、韩、阿拉伯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义乌小商品市场与温州人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温州人是这里的“第一外来军团”。在义乌的温州商人超过了7万人,而且义乌小商品市场每一个行业都有温州商人,其中苍南金乡的标牌、商标,温州市区的眼镜,平阳的年画,永嘉的皮具,乐清的电器……领军人物都是温州商人。
早在20世纪80年代,义乌有了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时候,300多名温州人成了首批来义乌的外地商人,正是这些温州人,将“微利能带来大买卖”的生意经在这里传播,才使得义乌小商品市场有了今天的名气。当然,这也给温州人带来了财源。专门经销眼镜的温州商人郑衡就说:“我们选择义乌作为创业地,就是因为这里能让我们不断挣到钱、挣大钱。”
“薄利”和“赚钱少”是两个概念,有不少人把“薄利”等同于“赚钱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正因为这一个“少”,才招来更多的顾客,从而积少成多,把从每一个顾客身上赚得很少的钱加起来,也就相当可观了。
1990年,温州农民冯志久来到珠江三角洲淘金,却发现这里早已人满为患,他想到工厂打工,但因年龄大,无技术,工厂不用他。
冯志久百无聊赖,便在各厂区转悠,看到工人们下班后都端着饭盒往街上的小店里跑,还有那些在街上饥渴的盲流,他脑子一转,怎么不开一个供打工者吃饭的小店呢!
于是,冯志久租了一间很便宜的民房作厨房,每天中午和晚上担起两桶饭菜,往流浪的人群中推销,一天下来能挣30元。很快他凑足37000元资金,就在广州黄埔大道边租了一间5平方米的店铺,办了执照,把鞭炮一放,正式开了一家快餐店。
冯志久的小饭店一开张,就像鲜花引蝶似的引来了众多的顾客,他经营的主要绝招,就是收费低。那时广州的饭店快餐时价最低是2元,而他却一律定为1元。1元钱吃饭谁不来!冯志久辛辛苦苦忙了一个月,结账之后,除了开支,竟赚了2000元。
后来,冯志久又增添了桌凳餐具,雇了临时工,扩大门面,每天早餐卖粉,中晚餐卖饭,一律一元一份。这样,每天的顾客少说也有500多人,最多达1000多人。
冯志久挣钱的奥妙在于薄利多销。每份1元的饭菜其实是没有挣头的,但算计得好,也可以赚点儿钱,如果每天能卖1000份,就可挣300元,一个月就是9000元。几年下来,冯志久已身家上百万元,直到现在他的快餐仍是1元价,人们都称他是“1元钱大亨”。
不要看不起小钱,有位大亨说过“小钱是大钱的祖宗”。温州人会赚钱,就在于他们“江河不拒涓流”,顽强的生存本能让他们千方百计节约成本,赚取一分一厘甚至是一毫的利润,微小的利润意识使得“温州制造”价廉物美,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惊人。不仅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还带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回头客,因此赚钱就是理所当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