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孩子以捣乱、学习差为荣?
在学校里总是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不是认真积极努力地去学习,反而是以调皮捣蛋、学习差为荣,上课总是做各种小动作,制造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声音,吸引老师和学生的注意,干扰老师课堂的正常秩序。
如果你的孩子就是属于这一类的,那作为父母的你估计没有少头疼,因为你会被老师经常叫去谈话,你要低三下四地给老师赔礼道歉,然后气急败坏的回家再收拾孩子一顿。但是这样的教育通常并没有任何结果,孩子还是我行我素。
事实上,孩子有这样的认知和表现是正确的,正常的孩子就应该有这样的表现。
看到这里可能就有的人要反驳我了:那你的意思那些以遵守纪律、以学习为荣的孩子都是有毛病的?
我要说的是,那些孩子也是正常的。
那估计有的人就更气愤了,捣乱的对,不捣乱的也对,正反话都让你说,那还有什么样的孩子有问题?合着什么表现都是对的?
没错,最后一句是重点,什么样的表现都是对的,都是正常人的正常表现。
为什么说以捣乱、学习差为荣和以遵守纪律、学习好为荣都是对的呢?
这需要我们透过问题的表面看到内在的本质。
我们要看到,尽管他们的外在表现是不一样的,但是从本质上,他们内在认知和外在表现都是相统一的,有什么样的认知,就有什么样的表现,在心理学上这叫认知协调。
没错,无论孩子是以捣乱、学习差为荣还是以遵守纪律、学习好为荣,他们都是认知协调的表现,是知行合一的结果。
我们人有追求认知协调的强烈内在动机,尽量避免内在认知和外在表现不一致的情况出现。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做了一个经典的心理实验,来证明认知协调是如何影响人的认知的。
费斯汀格招募了一批大学生,然后把他们分成A、B、C组,A、B是实验组,C组是对照组。在实验第一阶段,让三组的学生分别都做了一些无聊的实验项目,比如绕线圈、转动螺栓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无意义重复动作,目的就是让学生感觉到极端无聊。然后进入第二阶段,让做完第一阶段实验项目的学生帮个忙。告诉他,原来通知后面的学生来参加项目的研究人员现在不在,请他代为通知一下后面的学生(其实是研究者的同伙)来参加实验,并告诉他们实验很有趣,说服他来参加实验。为了表示感谢,费斯汀格愿意支付一定的报酬。A组报酬是1美元,B组的20 美元,C组作为对照组,只是让他们通知,没有支付报酬。最后结果发现:得到1美元的大学生们认为活动是有趣的,而得到20美元和没有报酬的大学生依然认为实验是枯燥无聊的。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费斯汀格认为,得到20美元的被试有更好的理由解释自己撒谎的行为---为了钱,而得到1美元的被试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为了1美元而撒谎,不值得。为了缓解内心的失调感,被试就改变了自己的认知——活动确实是很有趣的,我没有撒谎。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我说“以捣乱、学习差为荣和以遵守纪律、学习好为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都是在使得自己的知行合一。
那些以捣乱、学习差为荣的孩子,必然是在行为上表现得不学习、上课捣乱走神的。他们不可能明明不学习、捣乱还以遵守纪律、学习好光荣。
同样,以遵守纪律、学习好为荣的孩子,他们必然表现的是听老师话、积极认真的学习。
所以我说,以捣乱、学习差为荣和以遵守纪律、学习好为荣都是对的,是认知协调的结果,不然他们就精神分裂了。
但是由此我们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以遵守纪律、学习好为荣,而有的孩子却以捣乱、学习差为荣呢?
孩子之所以以捣乱为荣而不以学习为荣跟人的内在保护心理机制有关。
我们人的内在保护心理机制是促使我们有自信,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战胜同类,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生存几率,优胜劣汰。如果我们的内在心理保护机制不是努力让我们变得自信,而是变得自卑,那么我们做任何事都没有信心,畏头畏尾,束手束脚,那么无疑我们将在激烈的竞争中失败,也就无法生存下去。
所以在孩子面对学习时,如果他们能从学习中持续获得成就感、尊重时,孩子就会以学习为荣,认为遵守纪律、学习好才是最好的,这样才能匹配他们的认知,他们才会继续努力学习,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大的自信。
相反,如果孩子在学习中总是失败,获得的是挫折感,那么孩子的内在自我保护机制就会启动。为了避免让自己变得悲观、不自信,他们会否定学习,认为学习是不好的、没有什么用,他们就会以调皮捣蛋、学习差为荣,从而维护他们的自尊。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欺骗手段,麻痹自己的认知,让自己还是觉得自己非常优秀,因此继续保持生活的自信。否则,他们如果在学习上总是失败,还没有别的方法来获得自信心,他们就陷入深深的自卑中,将无法面对同类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