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说话的音量,暴露了他的层次
早上在图书馆看书时,遇到一件事:
一中年男人的手机响了,随即开始与朋友畅聊起来,说话声音很大,图书馆原本是很安静的,这就更显得他的声音异常洪亮,更准确地说,是刺耳。
众人纷纷抬起头看向他,但这哥们似乎并没有在意到其他人略带怨意和鄙视的目光,仍自顾自聊的很嗨。
不到两分钟的时间,一位图书馆里的工作人员过来提醒他出去打电话,不要在这里影响到其他人。
岂料这是一个挺难缠的主,就是不出去,说话的音量也有意提高了些,直到两三分钟以后,他的这通电话打完了,图书馆才恢复安静。
这本是一件寻常的小事,但我后来想一想,却有不少话想说,这件寻常小事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的道理。
很多时候,我们评一种现象,谈论一件事,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自省,有则改之;二是警醒,无则加勉。
聊这件小事,也是如此。
在我看来,一个人说话的音量,往往能暴露出他的层次,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篇小文来看看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层次。
层次低的人,才会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
在公共场合说话,其实非常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往往也能很准确的暴露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那些层次高,有修养的人,往往不会在公共场合很大声地说话。反过来讲也是一样的,那些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的人,通常修养都不高,层次较低。
可以这么来形容,说话的音量就是一杆标尺,能丈量出一个人的修养和文明程度。
有人反驳道,我这个人天生大嗓门,说话声音就是大,你这样的评判标准也太扯淡了吧。
人的性格确实各有不同,有人豪放不羁,大大咧咧,有人则是温润如玉,说话轻声细语,风格完全不同。
但是,这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在任何场合下都大声说话。人之所以是人,往往在于我们有分寸感,懂得控制自己。
梁实秋先生曾说过:一个人大声说话,是本能,小声说话,是文明。
一个人如果打着性格的幌子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影响到别人,那么他这不是性格豪爽,而是缺心眼,就是没有修养,没有素质。
就比如我在图书馆里遇到的这哥们,在工作人员的提醒下,依然很大声地打电话,这其实就是没有修养,素质差,压根就不是性格的问题。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离得老远,就能听到他那洪亮的声音。
不能说这样的说话方式就不好,但一定要注意分场合。
在家里,在没有外人的场合下,这是无所谓的,因为不影响别人,可是一旦到了公共场合,或是可能影响到别人的时候,那么就要注意了,要知道约束自己了。
比如你中午去别人的家里,就不要大声说话,防止人家有家人在午休;比如你到了图书馆,就不要大声说话了,因为有人在看书或工作...
这样的自我约束,其实就是一种修行。
所以说,有人将人生比作一场修行也是挺有道理的,我们就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让自己变得更好,更有修养和素质,以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不是说不可以大声说话,而是需要知道什么场合该怎么说话,心中要时刻想到是否影响到别人。
这一点,需要牢记。
层次低的人,才会用声音压人
民间有句谚语:好话不在多说,有理不在声高。
意思是说,好听的话,不在于说的多还是少,有道理的话,不在于声音是大还是小。
与人争论或发表看法,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场景,但层次不同的人,处理的方式通常会有很大的区别。
你会发现,那些层次较高的人,他们很少会通过气急败坏,声嘶力竭地喊叫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比如综艺节目《奇葩说》里的那些辩论,大家都是有理有据地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一个人是通过大喊大叫的方式赢的。
再比如我曾看过的一个故事。
宋庆龄15岁时进入美国一所女子大学学习。有一次,课上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说,所谓文明古国,比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
宋庆龄听到后连连摇头,但并没有打断这位学生,等他说完了,宋庆龄站了起来,她仍然用一贯柔和的声调说道:
“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并没有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不会永远睡下去,总有一天,它的吼声将震惊世界。”
你看,真正有实力的人都是这样反驳别人观点的,没有大吵大闹,但却掷地有声,力量十足。
反过来看另外一些人:
那些层次较低,没有实力的人,他们在反驳别人时,在与人争论时,往往更习惯用声音来压倒别人,唾沫星子能飞到别人的脸上。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除了采用大喊大叫这种粗暴野蛮的方式之外,他们没有更好的手段可以使了。
这就是差距,也是我为什么说这类人层次低,实力较差的原因。坦白讲,要是谁声音大就能赢的话,那喇叭早就统治世界了。
如果在与人争论时,你是一个容易气急败坏,特容易急眼的人,那么这就说明你需要反思自己了,应该提升自己了,因为往往只有弱者才会如此。
说话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光说话的音量大小,往往就能透露出很多的讯息。
这些今天所讲的这些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