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喝酒的你,是如何在河南酒桌上“到位”的?
过年不能回老家,就写点俺们河南人喝酒的事,也算是应景。
作为一个在河南跑过销售的土生土长河南人,经常被朋友“吐槽”:“又在你们河南喝多了。”
在河南喝多一般这么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能喝爱喝的,那就来对地方了,只要“人品”不是太差,大把的人管你喝酒。
酒不一定是好酒,菜也不一定是好菜,但有一样你尽管放心,保证让你“喝到位”。
第二种是普通人,平时喝点,酒量正常水平的。
通常是被河南喝酒规矩“带沟里”的。河南人不一定是全国最能喝的,但一定是酒规矩最多的。
一旦上了桌,不熟悉的人心里没数,左一杯又一杯,一会儿就“到位”了。
由于你一开始表现的太痛快,主人往往认为你还没“到位”,于是你就更“到位”了。
上面两种都是正常情况。
河南酒桌最神奇的是,你本来没打算喝酒,不爱喝,平时也不喝,自己也不打算求人办事,走南闯北都能不喝酒,用一个兄弟的话来说,实现了“喝酒自由”。
唯独到了河南——“到位”了。
“到位”之后,你还一个劲儿夸河南人好客、热情、豪爽、懂礼节。
下面咱就聊聊这个诡异现象。
每个河南人,娘胎就带着“劝人喝酒”的技能包,经过历史沉淀,互相切磋,形成了一整套劝人喝酒的系统流程,从实践到理论,从孙子兵法到三十六计,从哲学到心理学,包罗万象。
这个原理如果熟练掌握,用到商业上,用户一边掏钱给你一边给你唱赞歌;用到工作上,老板赏识同事看重,事业平步青云;用到家庭里,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家庭欣欣向荣;用到婚恋上,泡妞撩汉无往不利,PUA什么的都弱爆了。
让不喝酒的人喝酒,还喝得满意,小意思。
接下来咱就解密这个神奇方法,就当给大家发过年红包了。
先澄清一个误区,很多没到过河南的,误以为河南人酒桌上是“大碗喝酒大碗吃肉”的豪放状态,劝酒就是硬劝,“不喝不给面子”,用发怒来威胁甚至硬灌。
这完全弄反了,河南人的酒桌是全国最斯文的,劝酒玩儿的是润物细无声,硬灌酒是丢人的。
上干货。
第一个是关键点是“座位”。河南人的劝酒从酒没上就开始了,位置坐不对是不能喝酒的,从主陪到副陪,从三陪到四陪,从主宾到副宾,到三宾四宾,每个人位置都必须明明白白,不能坐错。
千万不要小看座位这个事,它具有非常强烈的仪式感。
一旦你严格按照这个位置落座,也就意味着你承认在接下来的这一两个小时饭局内,一桌人形成了一种大家约定俗成的等级和分工次序。它会对你后面的喝酒行为造成强大压力,只是此时你还蒙在鼓里。
第二个关键是“王婆法则”。
《水浒》应该都看过哈,王婆诱骗小潘跟西门大官人“做到一出”,在书中叫做“十面捱光计”,在心理学上叫“登门槛效应”。
你不出门不要紧,老身求你做点针线活总可以吧,既然做针线活了,到我家来拿拿东西,量量身材总可以吧,既然都到我家了,干脆就在我家做吧,你这么辛苦,请你吃个便餐总可以吧。小潘就这么一步步上了贼船,不上当也难。
所以西门庆称王婆此计,“虽上不得凌烟阁,也端的好计”。
这十面捱光计在河南酒桌上被发扬光大了。
第一面就是“不喝不要紧,先满上”。
河南人劝酒从不勉强,你只要说俩字“不喝”,他就不再劝了,甚至都不问你为啥不喝。但有个小要求,拿个酒杯,给你倒满,让你“守着”,也叫“门前酒”。
一般人是推辞不了的,酒桌不喝酒本来就自觉“理亏”,人家体贴,也不劝你,只是大家都喝,象征性给你放一杯酒,你要是坚决不放,就太不近人情了。
第一个门槛一过,就是第二个门槛——“不喝不要紧,端起来”。
酒菜一上,主人先敬酒,这是中国人的常规操作。但河南的主人显得尤为虔诚恭敬,第一个酒一般站起来喝,非常隆重。主人既然站着,别人坐着就不合适,别人都是端着小酒杯,你端起个大茶碗,就非常不协调,如果你自己不尴尬,他们一定会用眼神和提示让你觉得尴尬。
这时候。主人一定会出来“解围”,给你“特权”:可以不喝,只要把酒杯端起来就行。
喝酒不就是表达心意嘛,只要端了酒杯,把心意表达了效果是一样的。
是不是特别知心?你会不会向他投去感激的目光,感慨河南人热情好客,又懂礼仪又会关照人?
但接下来,你才能见识到河南人真正的技术。
第三面是“打开缺口”。
河南喝酒的规矩,主人敬(提)酒不是一个,有时候是四个,正式点的场合是六个。主人也不是一个,至少有个副陪,隆重点的有三陪四陪,主陪如果提六个,副陪就是四个,依次递减。这加起来就十几个。(注:各地规矩有所不同,有的地方用几个一两的小酒盅,一口一个,有的地方是大酒杯,规定下几口一杯。通常沿海更生猛点,有321的说法,内陆提酒次数更多,每次喝的少。但礼仪的内核相同)
以不善言辞著称的河南人,端起酒来立即苏秦张仪附体。这十来套说辞,每一个都情真意切,既然第一个酒端起来了,后面这九个也得端起来。别人每个都干了,你怎么着都要湿润下嘴唇。你的酒只要稍微下了一点,贴心的主人一定会及时斟满。
在群体力量下,主人每敬一个酒,你都觉得亏欠增强一分。意志但凡薄弱点,喝到七八个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喝了。
比较笃定的,别人喝十个,你每个都意思意思,一两杯酒也喝进去了。
不着急,河南人的喝酒才刚刚开始。
主人提完酒,就到了自由发挥阶段。主陪敬副陪敬,三陪四陪接着敬,每个人都向你表达心意,因为刚才已经“意思”了一些进去了,这时候你再表示“滴酒不沾”已经说不过去了。
敬酒的人,说完感人肺腑的酒辞,一边“我干了你随意”,一边用殷切的眼神看着你,希望你能多喝点。这带给你的情感压力,还不如一咬牙把酒喝下去痛快呢。
如果想少喝,千万别说话!别说话!重要的事要重复一遍。
因为你的任何话都可能赢来一片热烈喝彩,然后大家为了这事敬你一个,在马屁和酒精的双重作用下,你会不知不觉喝进去不少。这还不包括类似一些吃鱼带来的传统喝法。
烈性酒作为改变世界的六大液体之首,绝非浪得虚名。
一旦你“意思”进个二三两,状态就截然不同了:
随着兴奋劲儿到来,之前的顾忌一扫而光,更多的是想把刚刚“欠的心意”还回来。这时候不再是别人劝你喝酒了,而是你到处找人喝酒。
所以,外地朋友到河南的感触是,本来不喝酒到河南喝多了。
而我们河南人看到的是:某朋友本来说不喝,后来到处找人喝酒,拉都拉不住。
是不是非常神奇?
网上有种说法,河南人喝酒一定要上盘花生米,用来检验客人有没有“喝到位”。
这更像一个玩笑,河南人没这么直白,检验“到位”的方法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开始跟着一起表达心意了,用我们的话来说,开始各种“周到”,各种“礼法”了。
这时候主人的任务变成控制客人喝酒了。保守点的,控制的严一些,奔放点的,就让子弹飞一会儿。
就这样,本来不喝酒和不打算喝酒的你,最后也到位了。
所以有句话叫做,河南的酒桌没几个能清醒着下来,包括河南人自己。
但这样一套流程下来,很少有人对此表示反感,酒没少喝,但没有被强迫的感觉,你能真心感受到河南人在酒桌上对你的热情、礼仪和尊敬,“好客河南”的品牌就这么打出来了。
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一种高明营销?
让本来不喝酒的人喝酒,还多喝,喝得满意,是一个极难的消费行为,而好客河南就这样通过一系列骚操作实现了。
其中用到了“环境法则”、“仪式感效应”、“从众效应”、“诉诸规则”、“登门槛效应”、“一致性原理”、“互惠法则”、“破窗原理”等等,活脱脱就是一个现代酒桌版的三十六计,这些植根人性的大量行为学法则和方法,才是你心甘情愿“喝到位”的原因。
叶茂中老师说,广告是劝人离婚的艺术。那么营销就是劝人喝酒的艺术。
河南人提供的核心产品是热情好客、尊重和礼仪,酒只是外在的表达形式。产品真的好,场景体验做的好,品牌沟通做的好,那不管你原来是喝酒的还是不喝酒的,喝起来都如沐春风。
我想这才是喝酒的真谛,营销的真谛,商业的真谛,甚至是做人的真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