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随何,刘邦欲扬故抑之
先贬后扬是肯定,先扬后贬是羞辱。
故事
汉高祖刘邦臣下有一名叫随何的儒生,曾经在楚汉相争之际出使淮南,说得九江王英布叛楚归汉,而英布后来便成为刘邦消灭项羽的一条有力臂膀。
刘邦即帝位后,在一次酒会中,突然当着众臣的面,蔑称随何为“腐儒”,并说:“安天下哪里用得着腐儒呢?”
与宴众臣大多是随刘邦在战场上,用一刀一枪挣来汗马功劳的武将,他们向来就瞧不起那些光靠嘴皮子的读书人,因此听了刘邦的话后,无不欢声认同,大感痛快。这时随何越众而出,跪在刘邦面前说:
“当陛下苦战于彭城,受挫于项羽之际,几乎不能自保了,更别说有多余的兵力经略准南。假使那时陛下有余力拨出步卒五万、骑兵五千,以这样的兵力,能攻取淮南吗?”
刘邦说:“不能。”
随何说:“但当时微臣奉陛下之命,只带着二十人出使准南,便完成了陛下交付的任务,成功地让九江王背楚归汉。如此说来,微臣的功劳实不下于步卒五万、骑兵五千啊!然而陛下如今不仅称微臣为腐儒,还说安天下用不着腐儒,这是什么道理呢?”
刘邦笑说:“别紧张,我只是开开玩笑而已,事实上,我正想着要如何封赏你的功劳呢!”于是便封随何为护军中尉。
解读
这个故事可从两个角度来看:
一、刘邦一向讨厌读书人,在他的认知里,打天下的冲锋陷阵的武将,而不是要嘴皮子的读书人;可是一被“腐儒”抗议,他却又能够改变态度,因此他对随何的侮辱及反应可说是本性使然,没什么特别意义。
二、一个政权的建立,武将一向自认功劳最大,因为他们做的是玩命的事,因此封赏时,武将也最难摆平。相对于武将的出生入死,文臣的献策、谋划、游说那种“看不到”的功劳就显得有点无力,论功行赏时,分寸也就难以拿捏,既要功赏相符,又要顾及武将们的感受!因此刘邦采取了一个策略——先把随何骂一顿(反正刘邦骂读书人也不是第一次,随何对此应见怪不怪),让那些武将有精神上的满足,好像他们也把随何骂了一顿一样;接下来才对随何进行封赏。
假如上述第二点是刘邦真正的用心,那么刘邦可说真是个人性高手,因为他同时让武将们和随何都满足了——武将们先听到刘邦对随何的羞辱,这种羞辱相对地肯定了武将们的功勋地位,因此对刘邦封随何什么官职不会太在意;随何虽然被刘邦羞辱,但起而抗辩,结果获得了护军中尉的官职,随何会认为他也为自己的功劳取得应有的地位和奖赏。
刘邦顺利解决了随何封赏的问题,他是个最大的受益者。
思维
▶要如何运用刘邦这套“欲扬故抑”的策略来处理你下属的奖赏问题?
▶如果刘邦对随何先扬后抑,你认为结果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