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有1000万空缺职位
主啊,请赐我平静的心,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请赐我勇敢的心,去改变那能够改变的;请赐我智慧的心,去区分这两者。——雷茵霍尔德·尼布尔(1892-—1971)
好消息:2008年以或求职市场没有改变
是的,我知道这和第一章所说内容自相矛盾。但就像你听到的,两方面都对:2008年以来,求职市场急剧变化;2008年以来,来职市场没什么变化。
怎么可能都对呢?答案在于内在本质和表面行为的区分。
如同你在第一章和第二章读到的,求职的表面行为一直在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经常很剧烈。这是因为求职行为在任何时代,都是由科技决定的。当新技术出现时,想想电脑,想想网络,想想智能手机,想想数字化简历,想想物联网,求职行为就会发生改变。这是表面。
所以当僧人也开始用手机、刷微博,你也不用少见多怪,自己需要跟上形势。
但表面行为之下,求职的实质从未改变。找工作是关于人性的,实质就像人类的另一种活动——约会。双方握手后坐下想:“你喜欢我吗?”和“我喜欢你吗?”。如果答案都是“是的”,接下来是“你想稳定发展下去吗?”约会和求职都是如此。所以,如果你关注核心而不是形式,求职这事儿,年复一年,从没改变过。
面试的时候,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选我?”意味着“嘿,老板,你在找人干你想干的事儿,还要和你们合得来。这些都算上,你觉得我怎么样?”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选你?”意味着“你会提供最能发挥我的能力的、让我感觉有用武之地、受人重视的,并能有所作为的环境吗?”
这两个问题同等重要,都可以问。但第二个问题应该用下划线,表示着重强调,因为找工作时,我们倾向于认为雇主拥有全部权力。他们有权问他们的问题,我们没权问我们的——或者街头巷尾都这么说。
求职和工作,实质就是求职者或员工回答“为什么我选你”的过程。如果你得出结论,“不,我真的不喜欢你”,或者“我真讨厌这里”,那你就会辞职不干。
所以你要做的重大决定是,需要我等三年才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在面试过程中就找出来。
找工作是一场对话——双向对话——你和雇主的观点同样重要。一直都是这样,将来也是。
找工作其实是双向选择,你不是“求”别人给你工作,而是共赢。
你不像你想的那样弱
如果你现在失业了,正在求职,你会有万般理由认为自己面对着强大压力,身处无助的境地,处处碰壁。自2008年以来,媒体上总是充斥着有关失业的坏消息。即使面对强大压力,坏消息漫天,你也不是毫无希望的。在今天的世界,你比自己想象的更有力量。
现在的年轻人常常把努力放在那些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上,比如房价、市场趋势,然而他们对于自己能改变的事情也常常忽视,比如,努力找到求职的方法,参加培训或者梳理一下自己。那么,请把精力放在你能改变的地方。
这话可能不是那么有力,但——好,让我讲个故事。
几年前,我不光做职业生涯顾问,也做其他方面的咨询。一个朋友问我是否愿意见见他的朋友玛丽。玛丽患上了多功能硬化病( Multiple Sclerosis,MS),见过神经、心理、内科等你能想象到的所有医学专家。专家们都说对她的疾病无能为力。我的朋友问:“你愿意见见她吗?”“当然。”我说、“不过我不确定能否帮上忙。”
第二天朋友将玛丽带过来,她僵硬地从门厅走来,进屋,坐下。聊过几句闲话,我直奔主题。“玛丽,”我说,“什么是多功能硬化病?”
玛丽和我进行的是一场哲学意义上的对话。我们都知道这病是怎么回事儿:她的中枢神经系统出了问题。我提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并且很清楚她能理解我的意图:什么导致了多功能硬化病?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能掌控什么?什么会加速,什么会延缓病情等。
“我不知道。”她干巴巴、毫无感情地回答。“那好,”我说,“这对咱俩很公平,因为我也不知道。不过我有个建议。我相信不管多功能硬化病是怎么回事,很大程度上,它都超出你的控制范围之外,你无能为力。但那肯定不是100%,一定有一部分,哪怕是2%或5%,总有些是你能控制的。我们就从那部分开始,你愿意开始这段旅程吗?”她回答愿意。接下来的几周,她有所改善,最后各种症状完全消失(一般来说,这种病是阶段性的,但持续的时间很长)。现在,她成了纽约第57号大街上的模特。
很多情况下,你会感觉自己被打倒了,毫无反抗之力。但你总能掌控一部分,2%或5%,谁知道呢?总有些什么是你能做的,并且在你的掌控之内。而往往正是改变的那一小点儿,最后改变了全部。或许不会产生玛丽那样神奇的变化,但总会有所改变。
改变就是把那些能改变的改变了。
求职时,你不是完全处于弱势的,可能雇主更为强势,但不可能握有所有的牌。
这是从来没有改变过的。
当然,你可能反对:“是的,正常情况下也许是这样,但现在是非常时期啊,我不能太挑了,尤其是2008年以后,市场上没多少空缺职位啊。”
你从哪儿得来的这个想法?从媒体,对吧?比如在美国,每个月有两份报告出炉,都是关于国家就业市场的。一份通常给人希望,而另一份通常让人沮丧。它们都是联邦政府发布的,媒体选择强调其中一个,而不是另一个。
第一份报告在每月的第一个周五发布,很少有例外情况。它通常被称为“失业率信息”,虽然把它当成“美国劳动力市场每月变化”更为准确。这份报告的学名叫《当前劳动力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3月,美国只增加了21.5万份工作,而那个月有2100万人在找工作,这可不是好消息。
但还有另一份报告,大约在第一份报告的两个月后发布,叫作JOLT,表示工作空缺和劳动力流动(Job Openings and Lab or Turnover)。这份报告说2016年3月,530万人找到了工作,而且到那个月的月底,还有580万个空缺需要填补。你来做做数学题,也就是说,3月份一个月,全美共有1000万份工作。这很有代表性,在美国,每个月大都如此。
在中国也是这样。2016年你一定听说过“史上最难就业年”,可是结果呢?2017年的口号却是“毕业生突破800万,更难就业年”……所以每一年,我们面临的都是更难的状况,但我们也见到每一年的学生薪水都在上升,就业人数也在上升。具体可以参考麦可思公布的《大学生就业报告》。
这是怎么回事?让我给你讲一个类似的情况。
假如我有一家服装店,你来店里看我。出于好玩的目的,你数了下店里有多少件衣服,比如说是100件。离开一个月后你又来了,出于好玩的目的,你再次数了数,现在我有95件。所以你对我说:“哦,这个月你就卖了5件衣服啊,真可怜。”
“不,”我回答,“这个月我增加了库仔。多少?你问。“50。”我回答。
你停下来,算了算说:“哦,所以过去这个月你卖了55件衣服。”我说:“对的。”
5对55。单看服装店一个月的净库存,你得到一个数子。而纵观那个月实际卖出的服装,你得到了另一个数字。
这和政府的两份报告异曲同工。不是5对55,而是21.5万对1000万(这其实是代表新增职位1000多万)。
当然,没工作的时候,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如果每个月都有七八百万份工作空缺,为什么我就没找到一份呢?”这是本书的另一部分要讨论的。
更重要的是,这给人留下一种印象:情况太糟糕,我不能苛求太多。这是一派胡言!
找工作不是科学,而是艺术。有些求职者本能地就知道应该怎么做,好像天生就知道;而有些人就不擅长求职。幸运的是,在美国和世界的其他地方,线上或线下,会有教练、顾问来帮助我们。
求职是件神秘的事情。非常神秘,你可能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同样的方式,有时管用,有时不管用。
找工作或换职业,没有“永远错误”的方式。任何方式在某种情况下、某种时刻,面对某个雇主,都可能有效。求职技巧有效与否,只有程度上的差异。但你最好知道这些差异(详见第六章)。
应该把找工作当成全职工作来做。如果求职不顺,你需要对此增加投入。如果你的求职一直不顺,必须尽可能花时间去了解求职方法,而不是劳动力市场。求职技巧总在进化。所以,求职不顺时,研究劳动力市场之前(比如,找出什么是“热门工作”),必须花时间全面研究自己。这里推荐一个手机APP,它会记录你每天的行为,作者是Marshall J.Karp,在www.jobsearchpowermeter.com可以免费下载。
求职面试十大错误
这些错误将极大降低你找到工作的概率
1 | 只找大公司(如世界500强) |
2 | 完全靠自己去拜访想去的公司 |
3 | 拜访前不做功课 |
4 | 让人力资源部面试你(他们的首要作用是找理由删掉你) |
5 | 开始面试时不设时间限制,开场白太长 |
6 | 面试中只讨论你的简历 |
7 | 整个面试中只讨论你自己及这份工作能给你带来什么 |
8 | 声称具备某些技能时给不出实例 |
9 | 基本上把自己当作工作乞讨者(Job-beggar),卑微地祈求雇主赏你一份工作 |
10 | 面试后不写感谢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