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钱买卖早撒手
世间上生意千千万万,任何一行做好了都能赚钱。某种生意不赚钱了,就及时改行做能赚钱的生意,不能一条路走到黑。
温州人做生意善于随机应变,拿得起放得下。只要能赚钱就不在乎做什么生意。反之,手上的生意如果不能赚钱了,或者发现了其他更赚钱的生意,他们就会立即放弃,去做赚钱的生意。
温州的螺丝大王刘大源原先是卖煤油灯的,他发现煤油灯当中的铆钉利润更高,就专门做起了铆钉生意;金乡一开始做的是学校饭菜票印刷,后来发现校徽利润更高,就建立徽章厂并进而成为“徽章之乡”;还有一个叫邓光华的温州人,他开过许多摊店,也办过各种大小公司。最早他卖针线,后来卖机械手表到电子表,再后来他卖计算器到手机、电脑等等。20多年来,他不断关闭好景不再的商店和公司,再去做其他的生意,先后卖过的产品居然多达100多种。
温州的一个人开了一个不过10人的小厂,资金不过几千元,没人把他当回事。但他却灵活善变,下大力气去刻苦经营,结果效益一直很好。他的第一个产品是当时市场上还没有的塑皮铁芯衣架,成本低廉,价格又低,加上干净结实,很受消费者欢迎。不少厂见这个产品有利可图,便接踵而至。见此况,他就放弃生产衣架,迅速转产生产塑料“飞碟”,产品一上市,就在年轻人中掀起了一股“飞碟热”。这又惹来了不少竞争对手。当别人又一哄而上时,他却来了个急刹车,丢了“飞碟”去抢“魔方”,又抢在别人面前得了市场。如此的灵活善变,让很多对手望尘莫及。
现在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残酷,无论在哪个领域赚钱,都是多个竞争对手在与你争抢市场份额,假如经营顺利当然最好,如果与对手相比,自己在资金、技术、知名度等方面都处于劣势,那该怎么办呢?如果硬拼,可能是鸡蛋碰石头,自取其辱而已!温州商人在这个时候就会选择放弃,去从事其他的生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才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南京温州经济促进会副会长、南京名商餐饮娱乐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建永是永嘉人,18岁就只身到南京创业。1991年,他刚到南京创办了一家小皮鞋厂。由于人生地不熟,他为了推销皮鞋,几乎翻遍了南京市的黄页,挨家挨户推销皮鞋。几年后,皮鞋厂稍有成就,1996年,他把皮鞋厂搬回了温州,回到温州后,在温州市场看了温州生产的皮鞋,才知道自己是“小巫见大巫”。
做皮鞋不赚钱了,怎么办呢?20世纪90年代末,房地产业方兴未艾。郑建永就把目光瞄准了门窗市场,投资创办了一个门窗厂,结果生意火红,赚了不少钱。后来,当门窗生意慢慢疲软的时候,他又在2003年与几个温州朋友合作,投资2000万元兴建南京名商俱乐部,主要从事餐饮和KTV。名商俱乐部开业后,生意连续几个月红火,一度创下每天营业额十几万元的经营业绩。
后来,郑建永与合作伙伴们再投资1500万元兴建了一个名商浴场。这是一家集演艺、餐饮、洗浴、商务洽谈等功能于一体、营业面积达6000平方米、24小时营业的浴场。因为眼光独到,浴场每天门庭若市。
在征战商场的漫长路上,会面临着很多选择,有选择就有放弃。选择什么,放弃什么,这是一门学问。放弃不是懦弱,更不是逃跑,因为人生最重要的是机遇,而正确的放弃则是真正把握住了机遇。因为很多时候,放弃就是获得。人们常将“舍”与“得”合说成“舍得”,就是因为有“舍”才有“得”。
永嘉瓯北人张国光是昆明温州总商会会长,是在昆明创业的温州人中的佼佼者和典型代表。在20世纪70年代末,为上海等地企业加工生产阀门的小作坊在瓯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张国光投身于当时这个最“时尚"的行业,1978年,他和朋友一起创办了一家小规模的阀门加工厂。
经过10年的发展,他的企业在瓯北当地已相当有名气了,并具备了一定规模,在全国各地都设有不少办事处和经销点。1988年,他跑到云南昆明向一家企业讨债,在昆明呆了好几天,偶然发现这里还没有一家像样的泵阀企业,所有阀门都是从外地“进口”的。看到了一门更能赚钱的生意,张国光于是决定投资云南拓展阀门销售市场。当年,他斥资千万在尼明兴建了冶炼厂、铸造厂、泵阀制造厂,一条龙生产阀门,很快占领了西南市场,成为当地泵阀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后来,张国光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亚麻种植上面。在一次温州昆明总商会的庆典上,当时昆明的四套班子以及一些区县的领导过来祝贺。在庆典会上,泸西县县长向张国光介绍了当地有关情况,希望他能去投资。
随后,泸西县县长邀请张国光到该县考察。结果他意外地发现那里的土壤和气候很适合亚麻的种植,就向当地政府表示要投资种植亚麻的意向。当日晚上,该县的领导便召集各局有关负责人开专题会,讨论落实该项目的具休细节,会议一直开到晚上12点。该县成立了亚麻开发小组,决定准备拿出500亩土地,无偿让他种植亚麻30年。面对政府的优惠政策,张国光当仁不让,第一期就投资1000万元。据预测,届时亚麻的年产值将达到2亿元左右,不仅张国光自己肯定会赚钱,还将大大增加当地农民的收人。
因为太多“坚持到底”的故事,人们便常认为坚持与放奔永远是一正一反的矛盾,认为放弃就是失败、就是逃跑。其实,坚持也有理智与盲目之分,理智的坚持能够等到胜利的曙光,而盲目地顽固不化只会一步步走向灭亡。
温州人做生意从不死守一个摊子,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如果自己的摊子或已经营熟练的项目不赚钱,不管他为此倾注了多少心血,自己对其多有感情,他们也会放弃它。
经过多年辛苦打拼闯出来的名号“温州男装军团”,在中国服装界,绝非一个虚张声势的概念。温州男装品牌崛起速度之快,数量之多,实力之强,以及以任达华、周华健、黄日华等明星为品牌形象代言人的男装广告,令业内外人士广为关注。但近年来,温州一千多家男装企业,70%向精品贴牌加工转型。其转型速度之快,几乎令人难以想像。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集体大“变脸”去主动适应市场呢?还是因为那样更能赚钱。
温州丹顶鹤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鹿城区服装协会会长蒋少羞在两年前,就痛定思痛决定舍品牌走加工这条路。丹顶鹤创办于1993年,是最早一批搏击品牌市场的温州男装企业之一。到20世纪90年代未,这个有4000多平方米厂房、500多名员工的企业年产量达到十五六万套,企业被评为“市功勋企业”,产品被国家服装质量检验中心评为“优等品”,参展服装国际博览会被国家贸易部评为“金奖”。
蒋少毅用“两个好”概括当年好景:“市场好、销售好。”1999年企业扩大规模,2002年新厂房落成,规模达到2.5万平方米,员工1000名,年产西服可达40万套。
不过,就在搬迁的时候,蒋少毅就以其敏锐的市场嗅觉悟到男装休闲时尚大潮滚滚而来,正装西服一路跌势,加上外来品牌以锐不可当之势进我国,温州男装固有的西服市场优势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守品牌、做广告等投入需有强大的后备资金实力;产品休闲化,开发设计急需跟上。
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蒋少毅毅然做出了抉择——做精品贴牌工。务实的他坦言:既然丹顶鹤无法排到创牌队伍的前头,就干跪张开膀去寻找另外一支队伍。只要有钱赚,做加工比做品牌有面子。
华士与今天的丹顶鹤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华士创业早,较早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在业界引进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西服生产流水线。1998年温州男装史出现了一件大事:报喜鸟首推香港著名影星任达华担当形象代言人,开始了“打造名牌”的工程,因此众多男装企业纷纷效仿,但是就在这时,华士的老板曾旭光思前想后,最后否决了大投入请形象代言人的提议,一锤定音以做加工为主。
作为旅法华侨,曾旭光身上具有中西服饰文化对比、平街的优势,加上信息网络的优先,华士成功吸引了一批境外、国内名牌的加工订单。今天,华士已经创出了“加工的品牌效应”,在去年全国服装行业30强中,华士销售额排名第60位,利润排名第48位。华士的副总黄必德说:“不管是做品牌还是做加工,其实都不重要,健康、长远才是最重要的。”
是的,世间上生意千千万万,做好了都能赚钱。作为一个成熟的商人,重要的不是做哪种生意,而是哪种生意能够赚钱,所以在必要时候要懂得放弃。温州商人团固然有百折不挠的勇气,但他们也知道:如果生意不赚钱,就改行做能赚钱的生意,不能一条路走到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