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善小而不为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做生意总想一次就钓条大鱼,一次就赚得腰包鼓鼓,想一次的嬴利就受益好多年。其实,人是有惰性的动物,谁不想天上掉下个馅饼,谁不想投小利赚大利。可是,这个世界上,这样的好事太少了。万事万物都有个以小到大,慢慢积累的过程,因为贪心,因为虚荣,丢失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财富,这样的人是有的。而温州人则善于从旁人漫不经心的事情中挖掘出赚钱的契机。他们总是漫不经心,不温不火,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小成大,由弱到强,最终达到财富的彼岸,这难道不给常人一定的启示吗?温州人的赚钱经需要我们慢慢地咀嚼。
纽扣,这个看来是多么不起眼的小东西,温州人却发现了它的商机。20多年前的桥头镇地少人多,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2亩,很多人靠在外面弹棉花维持生计。1982年,一些手工艺人见到国有服装企业的产品积压严重,就将那些积压的废料进行清理加工,把它们拿到市场上,竟卖得很好。在温州通往桥头的公路边上,渐渐自发形成了百来个摊点。在工商部门牵头下,这些服装辅料摊点集中到市场,这就是桥头镇中国纽扣城的雏形。最早贩销纽扣的购销员是叶尧林、叶尧青兄弟俩。最开始,他俩从纽扣工厂买来一批纽扣,在桥头镇卖,结果不到一天时间价值400元的纽扣就销售一空。见到钮扣能够赚钱,大家就都跟着做起纽扣生意。后来,纽扣在桥头镇小商品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到1981年下半年,纽扣摊位达100多个,成了桥头市场的主角。1983年2月,纽扣市场正式开放,便以奇迹般的速度发展起来,桥头镇也成为了闻名全国的纽扣交易中心。桥头镇位于永嘉县西南,深藏于瓯越山水,却因生产小小的纽扣而名闻天下。1994年,桥头纽扣市场迎来了鼎盛时期,它的市场摊位发展到4000多个,拥有各类纽扣2800多种,占国内销售总量的80%。那时的纽扣市场是人头攒动,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桥头纽扣市场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中国崛起的小商品专业市场。
艰苦创业、薄利多销,是支撑纽扣市场的一大支柱,每粒纽扣的获利,是以毫厘计的,毫厘虽微,量大就可观了。时间就是金钱,桥头人与时间争利,每天清晨,整个桥头镇就笼罩在一片绵密的机器声中。积小成大,积少成多,温州人就是这样寻找有利可图的小商品,循序渐进地壮大自己的商业实力的。
第一位在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取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的街头小商贩章华妹,可以说是温州人致富的见证人。她虽然没有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事业,甚至到现在她仍在经营着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小纽扣店,可她的创业经历却真实地揭开了温州人创造财富的谜底。
章华妹经商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不断把生意做“小”、做“精”——原本经营小百货的她,领到营业执照后就只做纽扣生意。随后,她又缩小到只做时装纽扣生意,然后是只做男装纽扣生意,最后是干脆只做男式西装纽扣生意……小小的纽扣背后蕴藏着章华妹的“大”智慧。
出生在温州市普通工人家庭的章华妹,有五个哥哥,一个姐姐。一家人,就靠父母每月20多元钱的工资生活,日子过得非常艰难。由于经济原因,哥哥姐姐们先后辍学,章华妹也只念到了小学毕业,就在家待业了。刚满20岁的章华妹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在自家门口摆了张桌子,卖起了小百货。第二年,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温州被列为全国第一个试点城市。为了鼓励人们合法经商,同时也为了规范对商人的管理,温州市成立了工商行政管理局。章华妹勇敢地走进了温州市工商局的大门,领取了一枚鲜红的印章盖在了写有“章华妹”名字的个体工商营业执照。从这天开始,“个体户”这个称呼就在温州诞生了。
章华妹决定大胆地把生意做起来。她把自家的堂屋搬空,作为营业场所,随后又添置了几组柜台,以便摆设商品,并将执照挂在醒目的位置.……章华妹的小百货店开张后生意还不错。后来,更多的温州人去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有的做服装生意,有的做小电器生意,有的做皮鞋生意…转眼之间,温州就成了一个小小的商业王国!毕竟章化妹由于抢得了先机,理所当然地掘到了第一桶金。
章华妹结婚后,丈夫经常帮她打点店里的生意,周末还经常主动帮她到上海去进货,小两口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可是他们渐渐发现,百货店的收人不如以前。章华妹起初百思不得其解,后米才慢慢明白其中的原因。原来,大多数温州人几乎都没有什么文化,不懂得如何开拓新市场,只知道什么生意好做就一窝蜂地跟着做。这样一来,在章华妹所在的小百货店附近,小百货店铺就开了40多家。很明显,小百货市场已经达到了饱和。当时,很多的温州人就只顾眼前的利益,大家都赚钱心切,急功近利,缺乏洞察市场的敏锐眼光。
眼看小百货生意一天不如一天了,必须得寻找新的门道。不久,章华妹发现周围的人纷纷改行做利润较大的服装生意,她不由心动了,也和别人一起去上海进布料。偶然的机会,章华妹听一位同行说:“上海的布料倒是很多,就是纽扣的品种太少了。为了找到合适的纽扣,有时候必须去广州。”章华妹是个有心人,她好好地琢磨这句话。章华妹想,温州那么多人做服装生意,却没有谁经营纽扣,如果开一家纽扣专卖店,大家都来那里进货,那就肯定有赚头了。打定了主意后,章华妹改变了原来的服装进货计划,全部买了纽扣。
回到温州后,丈夫发现章华妹进的是两大袋纽扣时,不禁有些生气。他不明白妻子怎么突然变“蠢”了,竟然没有一点商业头脑。事已至此,没有别的办法了。既然已经进了货,就只有硬着头皮卖。由于温州当时的商业活动都集中解放路一带,生意人聚集在一块免不了说三道四的。章华妹这次进货很快成为了“反面典型”讯速在当地流传开来。当有熟人见到章华妹,总是会同情地问候一声,“你的纽扣卖完没有?唉..…”更多的人则是讥笑她不会做生意。
谁都没有想到,章华妹的决策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她的命运在这时得到了转机。一方面,人们嘲笑她不会进货;另一方面,更多的人知道她这里有纽扣卖,纷纷跑来进货。结果,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的她,再次获得了较大的利润。这次意外的成功使章华妹受到了启发:做生意不一定是越大越好,而要看是否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只要经营人们迫切需要的商品,才有可能迅速走向商业成功,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她决定专门做纽扣生意。通过不断摸索,章华妹的经商经验越来越丰富了。她发现每次选货时数量不一定要多,但是品种一定要全。这样的话,人们选择的余地就大。哪个品种的纽扣卖得快,就是人们最迫切需要的,她下次可以多进一些来。相反,哪个品种的纽扣不好卖,下次就可以少进或不进。由于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她店里的生意蒸蒸日上,她很快就成了人们羡慕不已的“万元户”。
章华妹怀孕后就纽扣店交给五哥经营。当孩子出生后,她在解放路开了一家服装店。夫妻俩一个负责进货,一个负责销售,开起了名副其实的夫妻店。章华妹对做服装生意不在行。别人进什么货,她也跟着选什么货,自己也拿不定注意到底应该怎么经营。这样她总是赚不到几个钱,毕竞,做生意并不是靠单纯的模仿就可以成功。做好生意还是要靠自己的眼光和头脑的。另外,当时在温州做服装生意的人非常多,竞争很教烈,有些人都已经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新入行的她很难寻找到其中的门道,感到很苦恼。
有一次,章华妹去广州进货时,听到一位同行说:“现在羊毛衫走俏,办一个羊毛衫加工厂肯定赚钱。如果能买到镶嵌在上面做装饰用的珠片,我也要办厂生产羊毛衫。”章华妹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商机,便引导对方继续往下说。当她得知温州的许多羊毛衫生产厂家都在为买不到珠片犯愁时,心中豁然开朗,她在心中打起羊毛衫珠片的主意。
章华妹踏遍了全国的上每、义乌、南岳和广州等地的许多小商品批发市场,最后终于在汕头找到了珠片生产基地。她一次进了上万元钱的货,果然回去后狠狠赚了一笔。然面,半毛衫毕竟是季节性销售产品,过了冬季几乎就失去了市场竟争力。章华妹还是决定马上调头搞其他行业。这时,当地许多家庭作坊式的工厂都靠生产皮鞋发了财,章华妹便也投资10多万元,招聘了20多名工人,办起了一家皮鞋制造厂。没想到,由于周围的人都一窝蜂地抢生意,互相拆台,最终扰乱了市场,导致许多人都亏了本。不熟悉行情的章华妹也不例外。
这次投资失利,对章华姝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她只好举家来到天津,在天津第一百货商场租了一个柜台,一边销售自己的皮鞋存货,一边代销老乡们生产的皮鞋。经过一年的努力,她重新恢复了经商的信心。后来,五嫂苦恼地告诉她,自从她去了天津后,纽扣店的经营状况就一落千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章华妹立即来到了五哥的店里。她发现那儿纽扣品种虽然多,但是款式都不新,好多品种还似曾相识。原来,五哥的纽扣还是从上海进的,这么多年纽扣的种类都没有更新。接着,她把自己当初卖纽扣的心得讲给五哥听。五哥见章华妹说得头头是道,决定还是把温州的纽扣店还给她经营。
章华妹和丈夫接手五哥的店子后,先是“舍近求远”地去广州、汕头和顺德等地进了许多新款的纽扣;接着,她主动跟过去的老客户联系,把过时的纽扣廉价卖出去;然后,她还订阅了大量的时尚杂志,以便了解潮流。对做纽扣生意轻车熟路的章华妹,很快就将纽扣店经营得红红火火。可是,由于她接手纽扣店,五哥和五嫂子闲在家里无事可做,如果她不接手这个纽扣店,他们又没法把生意做起来……面对这个两难的选择,章华妹思虑再三,作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把这家纽扣店“还”给五哥和五嫂,自己在人民路重新开一家纽扣店!为了让五哥和五嫂懂得纽扣经营之道,章华妹每次和丈夫出去进货时都带着他们一起去,告诉他们进货时应该怎样挑选品种,数量控制在什么范围内等。在她的指导下,五哥和五嫂也找到了卖纽扣的窍门。
两家店的纽扣款式既新颖,而且品种也都十分齐全,是名副其实的“纽扣大王”。这样,顾客去了其中的一家,就不必去另一家。为了充分发挥两家纽扣店的作用,章华妹根据自己经商多年的经验,决定缩小经营范围,开出两家各有特色的纽扣店。考虑到女式时装纽扣比较好卖,她便让五哥和五嫂开了一家女式纽扣店,自己则开了一家男式纽扣专卖店。这样一来,分工更加明晰,两家避开了竞争,还可以互相宣传,生意果然比以前更好了。
当温州桥头纽扣市场开业后,章华妹和五哥店里的生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是改行做其他生意,还是将纽扣生意进行到底呢?一连几天,章华妹都在冥思苦想。
她经常抽空到桥头纽扣市场去,观察那里的经营状况和纽扣品种。回到家里,她再和丈夫商量对策。根据多年来做生意的经验,她分析道:要想在纽扣市场立足,就必须像当初经营纽扣和珠片那样,卖别人没有的产品。丈夫对她的看法表示赞同。她和五哥商量后,决定改变经营思路,专门做桥头市场没有的高档时装纽扣生意。随后,她发现高档纽扣生意主要集中在西服方面,便专门做起了高档西服纽扣生意。
眼看生意越做越“小”,五哥有些担心纽扣店的前途。让章华妹意想不到的是,调整了经营思路后,她的生意竟不如以前了。她细心观察和分析,原来是她的那些西服纽扣的档次上不去。
一天,章华妹问一位生产西服的朋友:“为什么不从我这里进货呢?”对方告诉她,一件西服是否高档,不仅仅取决于布料,也取决于纽扣的质量。如果把西服比喻成人,那么,纽扣就好比人的眼睛……章华妹深受启发:如果原材料很差,怎么能够生产出高档的产品呢?从此,她出去进货时,就把纽扣的原材料摆在了第一位,由经营有机玻璃纽扣、塑料纽扣和树脂纽扣,变为经营果实纽扣、天然纽扣和牛角纽扣。这样一来,顾客一眼就可以辨别出,她的纽扣的确高档。
为了节约成本,章华妹还采取了新招。她不再到批发市场去进货,而是直接找厂家,让对方按照自己的要求订做纽扣。对于纽扣生产厂家来说,只要有样品,生产是不成问题的。于是,找时尚的纽扣样品便成了章华妹的头等大事。章华妹和丈夫便到处留心,寻找时尚纽扣。一次,他们到北京旅游时,看见一位先生的西服纽扣很漂亮,便提出要买下来。对方说自己的衣服是从意大利买来的,坚决不卖。这笔生意虽然没有做成,但是给章华妹带来了启发。她想:这些年来,她几乎跑遍了国内所有的纽扣市场,产品几乎是大同小异,能不能去国外买一些样品来呢?
主意已定后,章华妹和丈夫便参加了国外旅行团,游览了意大利、美国和法国。趁旅游之机,她带回了大量的作为样品的高档西服纽扣。然后,她开始找厂家定做这样的纽扣。没想到,由于条件所限,国外的许多高档纽扣国内生产不了。这下可难到了章华妹,可是她没有被吓倒,还是积极地想办法,她主动找到国内久负盛名的浙江临海伟新纽扣总公司负责人,恳切地要求他们增加一条流水线,专门生产她提供的这些高档西服纽扣。接着,她分析了市场前景,并提出了做“伟新”品牌在温州销售总代理的意向。
伟新总公司负责人答应了章华妹的要求。他们增加了国外高档西服纽扣流水线,章华妹也自然成为了“伟新”纽扣的温州销售代理商。这批领先于国内同类产品水平的高档西服纽扣如她所料,销售势头很好,章华妹每天都能销售几万包。经过几年打拼,虽然她表面上还在经营着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门面,实际上过着让很多人羡慕的富裕生活。
章华妹这些年的经验教训让我们明白了:生意是做不完的,钱也是赚不完的,要有智慧的眼光,想办法开辟新市场,把小生意做得“精”,千万不要嫌弃那些小的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生意。小而专的生意,既稳妥,又能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