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开始高度自律的三大迹象
最近这几年,「自律」绝对是一个高频词汇:
想要拥有令人艳羡的魔鬼身材,你得自律,管住嘴,迈开腿;想要在学业上、事业上比别人更优秀,你也得自律,战胜懒散,坚持努力...
自律是什么?
自律的精髓其实就是「变被动为主动」,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能主动地约束、管理自己的一言一行。
比如说,在一个较为偏僻的路口,没有交警执勤,没有摄像机拍照,路上的车辆也很少,但依然能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
这就是自律。
为什么「自律」的概念会火?
原因就在于此,「自律」这种品质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好,言行举止更积极向上,最终导致我们的人生不断向上走,向美好的一面发展。
可以说,自律就是人生通往美好的一把金钥匙,你打开了自律的大门,走进这个世界,那么你就能拥有美好。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开始变得自律,手里拿到了这把金钥匙了呢?
有三个迹象可循。
有是非之心,认知水平在提高
一个人变得高度自律的第一个迹象:有是非之心,提高认知水平。
有人可能会好奇:自律和是非观、认知水平有什么关系呢?
我告诉你,这两者之间有莫大的关联,认知水平越高的人,是非观越清晰和强烈的人,往往越自律。
什么是认知水平?
简单讲,就是我们对事实真相的了解、认识程度。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还是以闯红灯为例:
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或者说一个从古代穿越到现代的人,那么他们肯定是不会遵守红绿灯规则的。
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交通规则没有足够的认知,脑海中完全没有红灯停、绿灯行的概念,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约束自己要遵守交通规则。
再举一个例子: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座监狱。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说过类似的话。
为什么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所监狱呢?
原因也是在认知水平上。
教育的意义,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灌输一定的是非观,对道德和法律有更多的认知,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如果缺少这样的教育,对一些事的认知不够到位,那么他们就不能事情上约束自己的言行。
比如一些法盲就是如此,很多时候,他们犯法并不是有意而为,就是不知道有这样的规定,所以在言行上才没有约束好自己。
所谓「自律」,其实就是约束自己去做正确的事。但你想要做正确的事,就先得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也就是要有是非观。
曾国藩被后人推崇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圣人。
实际上,他在30岁之前也是一个平庸的人,一身的臭毛病,直到后来经历一些事情后,才开始顿悟:欲成大事,必有五戒。
很多时候,有心改变,那么才会真正开始改变,自律也是如此。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经常自省,要多阅读,多与优秀的人交流的原因。
是非观背后的抉择
既然有了是非之心,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么接下来无非就是选择的问题了。
那些高度自律的人往往都能做到这两点:
第一点,就是知道不可为,就坚决不为。
知道什么不能做,不可以做,那就管住自己,坚决不去做,这便是一个人高度自律的第二个迹象。
比如「熬夜」这个问题。
可以说,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熬夜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危害众多,连小孩子都知道。
但区别就在于,真正自律的人能很好地约束好自己不去熬夜,而不自律的人虽然知道这样不好,但无法控制住自己。
再比如说「偷懒」的问题。
我相信,所有人都知道偷懒是不好的,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一个人想要得到更多,那么就要先付出很多,要比大多数人更努力。
但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每天早起去背单词,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学习,而还有人看几分钟书就拿起手机玩游戏、追剧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选择不同,前者选择了知道不可为,就坚决不为,而后者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自省:
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如果我们不能约束自己的言行,有些事明明知道做了是不对的,但还是忍不住去做,那么就说明我们是不自律的。
反之亦然!
第二点,就是知道应该为之,就努力去做。
知道什么事情是应该去做的,虽然不太想做,不喜欢做,但仍然会逼着自己去做,这便是一个人高度自律的第三个迹象。
比如说「阅读」这件事。
很多人都知道阅读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是有益的,但对于一些人来说,阅读和玩游戏、看电视剧这些比起来显得枯燥乏味很多,所以便不想去看书。
那些自律的人,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感受,也不喜欢看书,但他们优秀的地方在于,虽然不喜欢,但仍逼着自己去看书,舍得对自己下狠手。
这便是自律和不自律的一大区别。
刘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说的其实就是自律的精髓。
往后余生,你若能时刻记住这句话,常提醒自己,一点点成长和进步,你最终就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自律的人。
各位可以在文章下方的「写留言」处畅所欲言,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