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工地上创业的辣妹子
采访对象:李丹
毕业院校:醴陵城建中专 电算会计
在校时间:1996年-1999年
创业时间:2007年
启动资金:10万
经营项目:混凝土外加剂
目前雇员:40人
经营业绩:年销售额数百万
李丹有两个妹妹,她是老大。有一次,两个妹妹看见别人家的小孩吃冰棒,她们直流口水,于是,李丹就去捡垃圾,卖了钱,给两个妹妹买冰棒吃。也就是在捡垃圾的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个“商机”:在农贸市场上摆地摊。这样能赚更多的钱,能帮妹妹买更多的冰棒吃。“在我的潜意识里面,摆地摊卖东西我只有很简单的想法,就是想给妹妹买冰棒吃。”李丹说。
那年,李丹14岁,正值花季,还在上初中。
摆地摊卖什么东西呢?李丹想,她不能卖那种很常见的东西,要卖一些农贸市场上没有的或者很少见的东西。平时听大人们说,一只肉鸡要养6个月,过年的时候正好杀着吃。她就想到了卖肉鸡仔。
暑假的时候,李丹每天骑着自行车,大概要骑40分钟,到乡里的农贸市场上卖鸡仔。“那时候也有点不好意思,因为怕同学看见。”把摊子摆好后,她就开始了自己的生意。刚开始几天,她的生意并不是很好。后来,她根据生活经验,以及悄悄打听少数“同行”卖鸡仔的经验。她先是学习了一番,然后着重挖掘自身产品所独有的“优势”,比如“产品质量”,以及改善自己的“营销策略”,来推销产品。她的“产品”就是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小鸡仔。
1.她的大多数鸡仔的鸡爪下有一粒一粒黄色的东西。鸡爪下长了一点黄色的东西,就代表它比较健康,行动能力强,生命力比较旺盛,因为鸡是靠“脚掌”走路的,这样的脚掌非常“壮实”,不容易生病。
2.她的鸡仔的鸡屁股都非常干净。每次卖鸡仔之前,李丹都会特意把鸡屁股擦得干干净净,因为有时候也能从鸡屁股看出这鸡仔是健康的还是生病的.
3.“卖相”好。李丹不是把鸡仔放在鸡笼里,而是放在一个纸箱子里,里面也用隔板隔开。李丹还会把纸箱里收拾得非常干净,给人一种整洁和“正规”的印象。再撒上一些饲料让小鸡仔啄食。
李丹把产品的优势弄清楚以后,别人来买她的鸡仔,她心里就有底了。慢慢地,李丹也变得能说会道的了。当遇到挑剔的顾客的时候,她会理直气壮地说:“你可以去别家看一看,比较一下,看他们的鸡仔有没有我的好。”李丹的鸡仔生意变好之后,她还会顺便批发一些饲料来卖,因为集市上很少卖饲料的,也省去了买鸡仔的人专跑到饲料店的麻烦了。平常每逢集市,李丹还会卖一些种子。
李丹还记得,在集市上摆地摊,最多的一天她赚了80多块。那天,她觉非常骄傲和自豪,走路都非常神气,她跑回家后,直接把钱往桌上一扔,父母都被她吓了一跳。她把大部分的钱都交给了父母,自己留了十几块钱。但十几块钱,她花了好长时间才花完,而且大多是几毛几分的零钱。除了给两个妹妹买冰棒吃,还给她们买了一些学习用品,帮小妹妹买了一双3块多钱的凉鞋。这十几块钱,李丹也藏了好几个地方:柜子里,衣服口袋里,还有被子
下。“不到‘逼不得已’的时候,我是不会拿出来用的。”李丹说。
1996年的时候,李丹考入了醴陵城建中专。中专第一年的第二个学期,李丹又千回了“老本行”:摆地摊。“初中的时候,我就摆过地摊,对于摆地摊,我的脸皮还是比较厚的。”
正好,那个学期,李丹参加了学校的一个点钞和珠算大赛,她得了冠军,有500块钱的奖金。这500块钱后来就成了她摆地摊的启动资金。
可那时候,学校的管理比较严格,校园内不让摆地摊,只能在校外。李丹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她决定在校外卖小吃的地方摆,因为很多同学不在学校食堂吃饭,就来这里买小吃,人流量比较大。于是,李丹搬个箱子,在校外就摆起了地摊。她卖的产品都是一些“小物件”,诸如笔,女生的发夹,小项链之类的。
她的同学知道她摆地摊的事之后,她们也经常帮李丹的忙,比如帮她搬东西,李丹挣了钱之后,也经常请她们吃饭什么的。不过,李丹对同学也“留了一手”,虽说同学经常帮她搬东西,可是她去进货的时候,就只一个人去,她也从不告诉别人她是去哪进货的。“这一点,我还算把握得比较好。进货除了货比三家,李丹也有一些“小诀窍”:在人家快收摊的时候才去,这样价格要便宜一些。李丹会一下进一大堆的货,又会省一些钱。
李丹摆地摊最大的一笔收益是在读中专第二年快过年的时候、同学们都回家了,她在卖对联。对联的批发价只要1块5,而李丹卖3块到5块。她先是在学校附近卖,后来又回到家里的集市上卖。这一共赚了1000多块。
当李丹在校外摆了一段时间的地摊后,她发现,利润不是很高,因为她大多卖一些比较精致的小东西,都是一块两块的,而且摆地摊只能待在一个地方不动、比较被动。于是,李丹就打算卖一些“大物件”,打算“上门推销”,她的推销地点主要是一个个的寝室,男生寝室也去。一般情况下,别的学校是不让进的,李丹的学校也不允许在寝宝里面搞推销,李丹就只好“偷偷摸摸”地做推销的生意,而且是一个人。
如果上别的学校,她都是背着一个大书包,事先把一些“大件货物”藏在学校附近卖水和饮料的小商店里。“我先买一瓶水,然后就跟老板说把我的东西暂时放在这里。”李丹说。然后再背着书包进学校。在学校里,货物卖完了,或者有的同学比较挑别的,她就再出来取货。
“我多想,我中专毕业的时候,有人能给我做个职业规划,那我可能比现在走得快一点。”
是的,李丹中专毕业时候,对职业规划没有什么概念。在读中专的时候,她的一个会计实务老师,一直希望她从事会计的工作,因为老师觉得她心思比较细,做事情也比较认真和执着;而她的班主任老师则建议她做营销的工作,因为她有一定的营销工作的经验,而且,李丹对营销也非常感兴趣。但她不是学营销专业的。
摆在她面前的现实是:她的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她还肩负着两个妹妹上学的责任。所以在她中专毕业的时候,她没有时间来选择自己的职业,她只希望找工作能学以致用和“专业对口”,毕业之后做一个会计。而营销工作,只能当做一种理想了。
“那时候的想法比较简单,有一份工作,包吃包住就行。养活目己,养活家人。”李丹毕业的时候,才17岁。
于是,李丹一毕业,在老师的推荐下,她到一家外企实习,做会计,然后就在那里留下来工作。那家公司主要做澳洲的烟花出口。李丹还记得,她第一个月的工资是400块钱,当拿到这400块钱的时候,李丹有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这400块钱和摆地摊和推销工作挣的钱是不一样的,这400块钱,仿佛让她得到了一种踏实感,一种保障。“这400块钱,是我正经的工作挣到的钱,以后每个月都会有。”李丹这样想到。她还像3年前那样,把这400块钱压在枕下,压到发霉的时候才交给父母。
工作之后的李丹,突然发现学校里学的东西在工作中很难用上,所以,她就积极地学习,也在慢慢成长。她跟着一个“师傅”学了很多东四,比如她学了一些简单的电脑知识,以及打印机、复印机和传真机的使用;因为是在一家外企,她又学了一些英语。最重要的是,在师傅的影响下,她学到了很多办公室环境中的处事方式。她在同事的眼里,就是一个“乖乖女”。
可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有一次,这个“乖乖女”竟然发起了脾气,也因为这次“出格”的举动,让李丹丢掉了工作。
有一次,公司一个广州办事处的主任来公司提货,准备卖给外商。这个主任和营销经理商量一些他们的销售计划和接待外商的相关事宜。但是,李丹不认同他们的营销理念,于是,她就写了一份营销建议书,拿着它直接跑到老板的办公室,说他们不应该那样卖货和那样接待外商,可是还没等李丹说完,老板就生气地说:“你这个搞财务的,这些事情轮不到你插嘴!”接着又骂了她一通,还说了一些非常轻视李丹的话。李丹也气不过,就非常“冲动”地指
着老板说:“我现在就离职,我在你这个岁数的时候,我一定混得比你好!”
在这公司干了不到一年的李丹,果然马上离职了。
在她师傅的引荐下,李丹又找了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会计事务所,也是做财务会计。除此之外,李丹还找了两份兼职,一份也是财务会计,另一份是电脑学校的培训老师。那时候,李丹的小妹妹刚刚上高中,需要生活费和学费,李丹就扛着压力做了三份工作。
终究,相对于父母的生活和小妹妹的学费和生活费来说,她的工资还是太少。2004年6月,李丹来到长沙。那年,李丹22岁。已经有五年工作经验的她,来到长沙这座大城市,一切对她来说又得重新开始。来长沙之前,李丹就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在长沙闯出名堂来。
李丹记得,那天,她只拎了一个旅行包,从醴陵坐了5块5的绿皮火车来到长沙。那天,长沙下了很大的雨。她首先得找一个住的地方。她在长沙有两个同学,一个女同学,一个男同学。女同学在银行工作,住在单位宿舍,没有其他地方可以住;男同学开了一个理发店,但是有女朋友,理发店的员工宿舍还可以住人。最后,李丹选择到男同学那里,他也肯“收留”李丹。他们住在长沙烈士公园附近。
但是,刚到同学那,她就有点不适应了。她甚至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心里特别难受。她只想着快点找个工作,找个地方安顿下来。在找工作的那几天,李丹6点多就起床了,然后就一个人在烈士公园里走,一直走到8点多,才去面试;面完试之后,李丹很晚才回去。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想和同学碰面。
在同学那里住了三天之后,李丹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女孩子那个女孩子正好在火车站有一间房子想跟别人合租,而李丹没有多想,就马上搬到了这个女孩子那里,跟她合租了。总算找到落脚的地方了。“现在想想我那时候胆子挺大的,刚认识我就跟别人合租。现在让我做这样的事,我可不敢了。我就是想离开同学那里,在那里感觉像受到歧视一样。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是我想太多了,自尊心在作怪。”
在同学那里住着的时候,李丹找工作也没有什么目标。也是初来长沙,对长沙还不熟悉。等搬到那个女孩那里,安顿下来之后,李丹就开始认真地找工作了。上两份工作都是财务,而且都是别人介绍的,所以,这次,李丹就想做点不同的工作,她想到了营销。“其实,我一直觉得我的天赋就在营销这一块。”在搬到那个女孩那里第七天的时候,李丹就找到了一份推销的工作。工作很简单。但是,李丹只做了几天就辞职了。“这工作有点像传销,好像在坑人。”李丹说。
李丹进推销公司的时候,每天都有人给她“讲课”,讲一些推销的知识,甚至有的人还夸李丹长得很有气质,像个白领。这让李丹感觉“怪怪的”。而更让李丹不能适应的是公司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她们的主要工作是推销一种卡片,600块一张消费卡,她们几个女孩子整天坐在酒店的“大堂”里,看到有钱的老板就跑上前去问要不要办张消费卡。22岁的李丹觉得这不是真正的营销工作,这只是靠美色去推销东西。她想象中的推销工作是推销某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这张消费卡让李丹感觉很不真实。而且,李丹的基本工资只有600块。
来长沙已经半个月的李丹,那时身上只剩下几十块钱了,每天只吃清汤饭,或者是吃些馒头。这份推销的工作又让李丹心里觉得不踏实。所以,干了几天的推销工作之后,她就想先找一家比较正规的公司,包吃包住的,先稳定下来再说。没几天,她又回到了自己的“老本行”:财务,在一家医药公司。李丹的营销梦再一次破碎。
“找了财务的工作,在那上班之后,我就开始经营自己的人生方向了。我一定要做真正的销售。”来到长沙,找到这份财务的工作,李丹才算是真正的“职场人士”,她才有更多的机会来成就自己的“事业”。在专心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李丹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营销的理想,此时的她已经有了创业的想法。在这家医药公司工作的几年时间里,直到李丹创业,她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经营自己的人脉。
首先,李丹和同事相处得非常好。在同事们的眼里,李丹是一个做事情非常认真卖力的人;对人总是非常有礼貌,嘴巴也很甜;而且,对别人非常大方,她每个月都会拿出一部分工资来请同事吃东西什么的。刚进公司没多久的李丹,不仅赢得了同事的尊重。而且,不到半年的时间,她就升为财务主管。
李丹向记者说了几个她为人处事和工作上的小细节。比如,因为她是做财务的,她一直有这样一个习惯:离开办公室后,不在办公桌上留任何纸张或者财务上的凭证,一定要先将这些东西锁在抽屉里才出去。比如,她做人做事都变得非常谨慎,不乱讲话,也不张扬自己。又比如,李丹每天都会打扫办公室的洗手间。
李丹还向记者提到了他与客户(经销商)相处的细节。“一般在财务部门工作的人,都会给人一种不好的印象,有些冷傲,都以为自己比较高大,来财务部的人都是来‘要账’的,就比较卑微。”但李丹不是这样的,她对经销商也像对待朋友一样。一般他们来的时候,李丹会很客气地起身帮各位经销商倒水,问好。跟他们熟悉之后,到了每个月20号结账的时候(公司是每个月的20号结账),人比较多,要排队,财务处也有些忙不过来。如果他们提前和李丹打个招呼,她就会帮他们排队,或者他们没空来的,李丹也会帮忙。就这样,李丹和这些经销商有一种非常好的个人关系。
也正是李丹这样悉心经营人脉关系,不久之后,她就赚到了“第一桶金”。她开始做起了“提篮子”的营销业务。有一次,本丹接到一个经销商朋友的电话,那个朋友说,他本来要向她们公司订购一批产品的,可是她们公司没有这种产品了,就想问向李丹知不知道卖这种产品的厂家的电话,想请她帮忙。这时,李丹马上就冒出一个想法:这就是商机。挂上电话之后,李丹就马上和厂家联系,作为一个中间人和厂家谈价钱。最后,李丹根据自己“多年”的营销经验,说服厂家给她1块6的价格。而李丹卖给那个经销商朋友的价格是3块。李丹赚了1万多块。
这种“中间倒卖”的业务,李丹在公司的几年时间都在做,后来一共攒了七八万块钱。这时的李丹就萌发了自主创业当老板的想法。而且,这项业务一直都是秘密进行的,没有让公司知道,也没有让经销商的朋友知道。“人们都说‘无商不奸’,但是我觉得自己并不‘奸’,我有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我赚的每一分钱都是我用劳动和汗水换来的。并不是说一个客户对我没用了,我就‘扔掉’了,我会很认真地和每个人交朋友。”
2006年,李丹的小妹妹参加工作了。李丹身上肩负的家庭的重担一下就轻松了许多,她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且,24岁的李丹,似乎对钱有了一种“全新”的看法,那就是她再也不会把钱存起来,而是要做投资。“像以前,我赚了钱就藏起来,看着钱越攒越多,我的心情就很好,可后来,只要有钱,我不会拿在手里,我就会投到股票、基金、黄金等各种投资中,我宁愿手里没有现金。”
资金有了,人脉有了。李丹的创业冲动已经“无法阻挡”了。她在离开医药公司,去创业当老板的时候,她就对她的同事和朋友说:“有你们看着我,我一定会成功的!”
当然,李丹第一次创业并没有找什么其他的“项目”,而是遵循做生如做熟的原则:开药店。因为她对医药行业还较熟悉,还经常有朋友劝她自己开药店。她也没想太多,就开了一家自己的药店。药店的注册资金是10万块。
李丹开药店的方式也比较特别,她是利用在之前的医药公司积累的人脉关系开的。因为她认识“鸿泰医药公司”的老板,李丹就写了一份策划书去找那个老板,并对那个老板说了很多自己开药店的想法。这老板就和李丹合作,让李丹借用“鸿泰”这个名号,并把公司的名字改为“鸿泰大药房”,而且还帮李丹“铺货”,李丹只需要出一些店面钱。后来,在李丹的努力下,他们的“鸿泰大药房”发展成了连锁店。
李丹记得,药店开业那天,烟花放得太多,结果引来了城管。还好,李丹又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最后,她的朋友帮她妥善处理好了这件事,只罚了200块钱。
员工招齐之后,在开店那天,李丹就感觉到了压力,但是她暗暗向自己保证:第一,我不能亏本;第二,我招进来的员工都是跟着我干的,我不能让她们因为我的店倒闭了而受到牵连;第三,我是从上家公司的主管级别出来创业的,还有很多同事在看着我,我不能认输,我要面子。
毕竟,第一次当老板,李丹没有什么经验。她就带着手下的员工,积极向别的药店“学习”经验。让李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她和员工到别的药店里背药价,李丹向员工规定:每进一次店就至少要背20个药价出来,还要背规格、厂家什么的。为了防止忘记,她们走出药店的时候,就赶紧写下来:记好之后,就输入她们的电脑。“一般的药店有上千个品种。不仅如此,我到别的药店里去,还要看别人怎么装修的,看别人的管理,比如要过GSP认证人什么的。”
李丹做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也非常不错,员工都管她叫“老大”,她也是和员工住在一起,每天都做饭给她们吃。“我做药店老板,还是比较顺的,遇到困难了好像也有人帮我解决。”
但是,没想到,好景不长。在李丹的药店开了半年多之后,全国各地相继出现药品安全事故,因为药价过高,也被国家相关部门批报了。从那时候起,国家对医药行业的把控非常严格,甚至是“打压”医药行业。由此,医药行业走下坡路。这样的“大环境”对李丹的事业来说非常不利,李丹就萌生了卖店的想法。正好,那段时间,李丹的个人感情上出现了一些状况,她和男朋友分手了。李丹“一气之下”,就把这个药店卖了。一共卖了30万。
第一次创业“暂停”之后,李丹仍然没有放弃创业的梦想,她在等待“时机”,她要找一个有前途的“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有一次,李丹看财经新闻,说是国家会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基建行业是国家的龙头行业,它的好坏影响着中国经济的波动。”
那时,李丹和她的两个朋友正好看到长沙一个做建材的小厂子要转让。李丹当机立断,“狠下心”和两个朋友(合伙人)把这个厂子买了下来。当然,李丹并非一时的“头脑发热”,不仅仅是基建行业的大环境所带来的商机,她还看到其中的一个朋友在基建行业的人脉,这个朋友可以说是李丹的“贵人”。“创业,第一是资金,第二是人脉。第二次创业,我把人脉看得比资金重要。”2008年4月,他们将这个建材厂改名为“湖南×××建材有限公司”,公司正式成立。
但对李丹来说,她从医药行业转入混凝土建材这个行业,一切对她来说又得从零开始,她之前积累的人脉都用不上了。甚至,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前,李丹都不知道什么叫“混凝土”,为此她还上网或者查字典,因为他们是做混凝土外加剂的,李丹也先去了解了一下这个混凝土外加剂的特性。“我想,女孩子是很少知道混凝土的,对基建这个行业,我一点经验都没有,纯粹是一腔热血。”
公司注册的时候,注册资金只有10万。原来只是一家小厂房,办公室也只有一间,加上做饭的地方,总共不足300平米。后来,他们又租了一间办公室。公司创立之初,就遇到了很多困难,第一个月的营业额只有1万多块。公司的员工有8个人。李丹的两个合伙人(没多久,退出一个)一般都在工地上,只有李丹“留守”办公室。李丹身兼销售、财务、行政、生产主管等数职。她还每天做饭给工人们吃。
公司成立几个月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李丹终于接到了一个1万多块的大单,可大部分的工人都回家了,只剩两个工人,还有李丹和一个女孩子。为了赶紧完成任务,李丹亲自到工厂中操作那些半自动化的搅拌机,亲自生产混凝土外加剂。一天的时间里,他们四个人,一共生产出了5吨的混凝土外加剂。这5吨的货分别装在50公斤的袋子里,李丹也亲自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尘土飞扬”,那些粉末状的混凝土外加剂弄得李丹全身都是,一沾水,皮肤就变成了褐红色。那种苦和累仿佛又回到了李丹小时候割稻谷的情景。“这几年,要讲起来,确实很辛苦。”李丹说。
为了创业,李丹不仅在工厂里和工人一起操作机器。后来业务扩大之后,她也经常带着“营销团队”去全国各地的工地上“跑业务”,远的省市,她就和员工坐火车去,近的地方,她就开着一台面包车,带着员工。“中国,没有我没去过的地方。最远的地方是东北。有一次去广西南宁,李丹连续开了16个小时的车。到了外面,他们只住二三十块的旅店,“我们去湖北的时候,找不到住的地方了,我们就住在农民家里。”每天都“出差”,可以说是风里来、雨里去。大多时候,他们吃都吃不习惯。他们还经常到一些偏远的农村跑业务,没有录的时候,他们就只能步行。“我那时候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很黑,长了一脸的痘痘。”
2010年的冬天,有一次,李丹带着员工出差去张家界跑业务,那天下很大的雪,据说前面的路断了,可是为了跑业务,李丹也顾不上那么多,就让开着车往前走(那天不是李丹开车)。到了晚上的时候,他们开着车正好经过矮赛公路。那段著名的山路崎岖难行,山上都有交警值班。由于山路上有积雪,大路断了,他们就走小路,他们的车开得小心谨慎,可走了一段路之后,他们就迷路了。那时候,又因为是在晚上,那条路上好像只有他们一辆车,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路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为了安全起见,他们的车开了一段路之后,就让人下去“探路”,或者是问路,但是也看不清前方有没有路,好长时间路上也遇不到一个人、一辆车。
就在这样的“绝境”下,李丹和员工都有些紧张和害怕。一路上,因为山上很冷,他们就把车里的空调开到最大,哪怕是他们出汗了都不关。终于,又走了很长的时间之后,前面出现了一辆车,那辆车也发现他们了。在这种情况下,两辆车的人都非常激动,两辆车的司机,竟然下车互相拥抱了一下。然后,两辆车就一起走,最后走出了这段山路。“那时候,在那种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种拐个弯就不知道前面有没有路的地方,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我就像看见亲人一样,就像看到了希望。”
有时候,当他们去一些深山野林里跑业务,会遇到被“抢劫”的情况要收取他们的“过路费”,通常是30块或者100块;有的人,故意在路上放一些钉子,把他们的车胎扎破,然后就上来几个人帮他们修轮胎,借机敲诈300、500块的。
在李丹这种能吃苦精神的影响下,她的员工也和她一样,敢四处闯,有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干劲。有一次,那天正好是圣诞节,李丹公司的一个女业务员到郴州偏远山区出差,等她出来的时候,天已经里了,也没有车了,她就一直往前走,其实心里也比较害怕,没走多久,就走到了一个伐木林场。那里正好有很多人在烤火,她也走上前去和那些伐木工人一起烤火,一直到天高,就这样度过了一个圣诞节。“我们出差的过程中就有讲不完的故事。”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09年的时候,李丹的公司终于发展起来了,那时候,公司正式设立财务部、行政部等等部门。公司的年营业额也发展到现在的几百万元。
如果说李丹从开始创办公司,带领团队一路风风雨雨都是以天然化的管理理念走过来的,随着公司慢慢发展,人力资源也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了二十人,公司在内部管理上出现了极大的漏洞。
因为公司小,精力重心都放在了业务拓展上。“行政部不完善,对劳资方面的国家法律制度也缺少足够细致的了解。”
2009年元月份,公司新招进来一名应届毕业生,因为优秀的销售头脑与天份,很快成为公司重点培养的对象,也很快做到了每月业绩逾万。但这名毕业生于2009年9月提出了辞职要求,并以企业未签订劳动合同,未购买保险向劳动部门提出了上诉。这让李丹始料未及,她不敢相信自己的员工竟然会告自己。李丹第一次以被告的身份站在了劳动仲裁庭。
尽管最后公司并未败诉,辞职的员工诉求并未得到仲裁委的支持。但因为此件事情,对李丹的情感打击特别大,“公司在管理上的确存在疏漏和过失之处,但从情感上比丢了一单更心疼,也有了似乎遭人背叛的心痛感。”她发现自己一直以带领一帮兄弟姐妹,一群年轻人一起奋斗的“家庭管理”方式开始需要向职业专业化管理方式转变,她说:“从这次之后,我检讨自己内部管理方面出现的疏忽,我才慢慢意识到我是在办一个企业,不能再以家庭,或者朋友的情感面对工作上的事情,必须要有系统的管理制度,对员工对团队进行规范和现代化的管理。”
从这次之后,李丹将劳动法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并请教周围朋友,制定了公司劳动合同、员工出勤制度、员工手册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将管理
制度与管理流程慢慢规整、优化。
但没想到,问题又接踵而至。很多老员工在心理上难以接受,难以改变观念,许多制度与流程被置于半空,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老员工的“风格停留”也造成了他们自大、懒惰和懈怠的毛病。以前几个人的团队,迟到几分钟没有什么影响,发货单也随喊随开,而现在这么多制度的约束,让他不能适应。李丹决定想一些办法,改变团队“沙丁鱼”的观念。跟老员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带领他们学习公司制度,培养他们的规范意识,并鲜明地表达公司态度:“如果学习后不做出改变,会有被淘汰的危险。”
第一,每天的早会制度。如果有谁头一天违反制度,第二天早会就得读一遍公司管理制度。巧妙的“尊严惩罚”,收到了一定效果。随之,结合了现金奖惩制度。李丹在厂部设立一块大白板,记录并跟踪环节链接,对环节断结点的负责人进行罚款。罚款奖给相关环节的遵循者。一名员工惩罚记录达到每月260元。双管齐下,很快打通了很多制度执行症结。
受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影响,以及2012年初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颁布实行,生产销售混凝土添加剂的建筑行业公司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李丹的公司也不例外。对于行业危机,李丹再清楚不过:小型企业业务的萎缩加之企业回款周期,如果在资金与人才储备上出现问题,就很容易遭到淘汰。但是,危机有危也有机,李丹表示:抓好团队建设与产品研发两个重头工作,下半年加强资金储备与人才储备。在危机面前选择坚守,她相信明年或者以后,低潮终会过去,“这一段只是黎明前的黑暗,扛过来就赢了”。李丹言语中满是沉稳。
今天所取得的一切荣耀,李丹感念于稳定精诚的团队力量。“企业不是一个人的,而是大家的。团队精神建立很重要。”她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向心力,文化是特质,是灵魂,只有建立好企业文化,企业才有可能走得更远、更高、更强。
如今李丹的公司已完成了从最初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工厂到现代企业管理的转换过程,公司管理层更汲先进现代管理理念。小到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的文件格式、细节规范,大到五年公司发展规划,都有“自我高要求”的严谨规范。李丹还建立了自由培训机制,每天中午员工之间相互自由培训,并设立培训资金,倡导全体员工与时俱进,培养学习力与自主精神。
上进是一个人迈向卓越的通道。企业也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李丹与她的公司,一定能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