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诈不如拙诚
“巧诈”这种做法,乍看起来,机动灵活,善于应变,亦容易抓住别人的心,很有好处。实际上,这种做法则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弄巧成拙。也许能瞒过人一时,但瞒不了一世,日子一久,人家就会发现他是个不值得信赖的人,所以巧诈之人,纵有利益可图,也是极为短暂的,其也不能善终。“拙诚”或许有时行为举止略显愚直拙笨,但从不欺瞒别人,或许不能立即抓住人心,但他的渗透力如水般元处不在。
在中国历史的宰相当中,有一位是由于一句实话而被选中的,他就是唐初大臣——马周。 唐朝贞观五年,天下大旱,河流干涸,庄稼枯萎,土地因严重缺水而出现了裂缝,老百姓苦不堪言。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这种情况,心情异常沉重,坐立不安。当时,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 ,即有灾害说明朝廷的政治上有弊端。尽管李世民不完全相信这种说法,但他认为兴利除弊对老百姓只会有百利而无一害,于是立即下诏命令文武百官上书议事,破除一切限制,有话直说,可以当场揭露、指责任何官员的错误,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问题也可公开指出,以便革故鼎新,让黎民百姓渡过难关。诏令公布之后,文武百官认为这是一个效忠的极好机会个个争先恐后,奋笔疾书纷纷向皇帝上奏章,表达自己的意见。李世民见状,真是又喜又忧。喜的是文武百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利于朝政的整顿,忧的是国家竟然存在这么多的问题。
当文武百官个个直言上书时,有一位官员却在那里抓耳挠腮,无计可施。他就是中郎将常何。常何是一介武夫, 只知道出兵打仗,根本没什么么文化功底,不知道该对皇上说些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写成奏章。
但是,当常何的奏章送到李世民的手中时,李世民看到的却是洋洋酒酒、字字珠玑、条理清晰的文章。其中,光批评建议就罗列了二十余条,并且条条都言之成理,极具参考价值。唐太宗看完之后,异常兴奋,但是兴奋之余,也感到奇怪:常何是一介武夫,平时只会舞枪弄刀,他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文采飞扬?百思不得其解的唐太宗决定立即召常何进殿,以解除心中的疑惑。
常何一听说皇上要召见自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心情不免有些紧张。
唐太宗见到常何便问:“常爱卿,朕已经看了你的奏章,写得很好,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有独到的见解。不过,这篇奏章真是你写的吗?”常何一听是有关奏章的事,心中稍稍舒了一口气,老实回答说:“回皇上,臣是一介武夫,哪有那个本事,不敢欺骗皇上,这奏章是我的一个门客写的。”“你的门客?叫什么名字?他现在哪里?快快告诉联。”唐太宗迫不及待地问。
“皇上,这个门客名叫马周,是山东人,从小父母双亡,孤独一人,无依无靠,贫困潦倒。前些日子,他流浪到了长安,正好被臣遇到,臣见他可怜,就收留了他。那天,他见臣愁眉不展,就问发生了什么事,臣便把写奏章的事告诉了他,第二天,他便起草好了这份奏章。”
唐太宗一听,急忙吩咐常何召马周进殿。 由于爱才心切,还不到一个时辰,唐太宗就连派了五个使者催促。马周得知消息后,更是不敢怠慢,立即进宫拜见皇上。
唐太宗见到马周后,问了他许多政事,马周对答如流,同时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这令唐太宗非常高兴,唐太宗随即让马周到门下省任职,先锻炼一下 再提拔重用。
后来,马周凭借个人的才智步步高升,直至宰相之位,成为唐初著名的大臣之一。
唐太宗想听实话,常何和马周都说了实话,一代名相由此脱颖而出。
巧诈和拙诚是背向而立的两种道德取向,拙诚是取信于人的绿卡,巧诈足丧失信誉的商标。商秧变法造就了强大的秦国,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推出什么法令,而是真挚诚实地做利国利民的事。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才是取得民心的基本内涵。孔子的学生子张曾经问孔子说:“老师,怎么做才能使自己处处行得通呢?”孔子回答说:“说话要忠诚老实,办事要严守信用,为人要厚道实在,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行得通。如果你言语欺诈无信,行为刻薄轻浮,就是在你的本乡本土也行不通。”因此,一个人只有以诚待人,忠实处世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可。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放下巧诈,低调做人,捧出拙诚,你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阴谋陷害别人的人,自己会首先遭到不幸。——伊索
蜜蜂从花中啜密,离开时嘤嘤地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