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别人着想,就是替自己着想
美国著名的舞蹈家邓肯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深刻:“一个被人称为自私自利的人,并非只因为他寻找自己的利益,而在于他经常忽视别人的利益。”一个人人品的高下或者是否真正为别人着想,经常可以从一些不经意的小事看出。
“给予永远比拿愉快。”这是高尔基一生奋斗的经验之谈。他的话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奉献就是幸福。
马克思,从小就立下宏志,不倦地学习、工作,终于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但他为了“奉献”,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他一生贫苦,为了买稿纸竞得当掉外衣,七个孩子因没有钱治病竟死了四个。多么慷慨的奉献!但他感到的不是哀怨,而是无比的自豪:“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可怜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千万万的人。”
奉献,为什么感到幸福?我们知道,幸福不仅表现于物质的满足,更主要的应是精神上的愉悦。无论马克思还是张海迪,他们的奉献都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因为他们看见或听见自己的奉献将给他们所深爱的人们带来美好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因此他们的努力劳动有了成效,得到热情承认而得到满足,产生幸福感。
对幸福的感觉不同以及幸福观不同,这是由迥异的人生观所决定的。个人主义者总是认为索取就是幸福;只有为他人着想,像蜜蜂和黄牛一样辛勤劳作的人,才能体会到奉献的幸福。
明朝的吕坤把“肯替别人着想”视为“第一等学问” ,是因为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不是懂得些所谓为人处世的技巧窍门就能做到的。这是真品行,真性情,是任何技巧都代替不了的。有钱人会善心大发,捐一所大楼或一笔巨款;
政客会蹲下身子,去亲吻一个贫穷的孩子。但他们是真正在“替别人着想”,还是在“表演”?明眼人是会看得出来的。
“肯替别人着想”,它就是毛泽东倡导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从血管出来的都是血”。一个有着高尚品质的人,总会在与人交往中,体现出他处处“肯替别人着想”的细心、耐心、关心、爱心和尊重。
一个富翁忧心忡忡的来到教堂祈祷之后,他去请教牧师。
“我虽然有了金钱,但我感觉我并不幸福,我甚至不知道我应该用我的金钱做些什么?它能买来欢乐和幸福吗?”
牧师让他站在窗前,看外面的街,问他看到了什么,富翁说:“来来往往的人群,多么美妙啊!”
牧师又把一面很大的镜子放在他面前,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我看到了我自己,我很沉闷。”
牧师道:“是啊,窗户和镜子都是玻璃制做的,不同的是镜子上镀了一层银粉,单纯的玻璃让你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美丽的世界,没有什么阻拦你的视线,而镀上银粉的玻璃只能让你看到你自己,是金钱阻拦了你心灵的眼睛,你守着你的财富,像守着一个封闭的世界。”
富翁得到了启示,就尽可能的去资助那些困难的人,把自己的仁爱带给他人,而得到帮助的人则用无尽的感激和祝福报答他。富翁从中不断地得到欢乐,心情也变得开朗了。
心灵的眼睛一旦被金钱所蒙蔽,那么就只能看见自己而看不见别人,这样心中当然没欢乐了。
戴顿有一篇文章叫《舍己树》,文章的主角是一棵深爱着某个男孩的树。
男孩与树一起度过了一个欢乐的童年:他在树上荡秋千,上树摘果子,在树荫下睡觉,树也很留恋那些快乐无忧的时光。
小男孩逐渐地一天天长大了,他与树在一起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了,因为要生活就必须想办法去赚钱。
于是树就对他说:“拿我的果子去卖吧。”
他拿走了果子卖掉了,树感到很快乐,因为它为男孩做了事。
又是很长一段时间,年轻人很久没有回来。树感到心里空荡荡的,有一次,树看见男孩走过来,就向他微笑着说:“来啊,让我们一起玩吧!”但是年轻人已经长大了,他要到外面去闯世界了,他不愿固守在这里,他要离开眼前的一切。
树很理解他,就毫不犹豫地说:“把我欣下来吧,拿我的树干去造一艘船,你就可以航行到达你的目的地了。”
那人就把树砍了下来,做了一艘船到外面去闯世界了。
夏去冬来时光年年的过去了,无数个寒冷和寂寞的夜晚,树都在默默的等待,最后那人终于回来了。但他已经满头白发了,年老和疲惫使他不能再玩耍了,也不能赚钱或出海航行了。
树说:“我还是一个不错的树桩,你何不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呢?”
他果然坐下来了,树又是满心欢喜。
原来,奉献也是一种快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