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效应
从前有一个中年人,特别喜爱旅游。他每年行走多个国家。有一次他去某个国家游玩,回来后非常郁闷,他无数次对身边的朋友抱怨道:那里的人是全世界态度最差的人,就连飞机乘务员也都是面无表情的,还有计程车司机的态度蛮横,让人气愤,餐厅服务员更是傲慢无礼,弄得自己游玩的心情都没有了。 所到之处民风一点都不友善。后来,这位旅游爱好者在无意间看到这样一段话:“世界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像。”他看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不断揣摩,最终领悟到其中的哲理:自己之所以那么厌恶这个国家,原来是自己看待这个国家的角度不对。等到下次有机会再次去那个国家时,他想到的是先改变自己。果不其然,几年后,他再一次踏上这个国家的旅程,一路上他都以微笑示人。 结果这一次,他发现这个国家的乘务员、计程车司机、餐厅服务员等每个人都面带微笑,非常友善。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投射效应。 这里主要指的是以已度人的思想,并且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从而将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要知道,世界如此宽广,并不是每一个人的爱好、兴趣、习俗都一样。自己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就喜欢;自己讨厌的,别人也不一定讨厌。 在这种人际认知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或行为习惯等,往往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从前,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芹菜,他便以为别人也像自己一样喜欢吃芹菜,所以不管走到哪里他都喜欢向别人推荐芹菜,认为所有的人都会像他一样喜欢芹菜,以至于沿路闹了不少笑话。 投射效应就好像是我们只能看见别人脖子后面的灰,却看不见自己脖子后面的灰。因此,投射效应能够让我们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但是却看不到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很明显地反映了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容易让人们陷入主观世界,从而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知。"其实,大千世界就是每个人内心的缩影,而投射效应则缩小了人们的思想视野,让一切变得狭隘起来,这样容易导致对事物的看法停留在自己的内心环境里。 这就像是一个坏人的眼中所看到的全部都是坏人,而一个有着优秀品质的人,他看到的则都是人性中的闪光点。会这种思想犹如井底之蛙一般,看到的天只有井口大,看到的东西也是井口大。
有一天,宋朝著名才子苏东坡与友人佛印和尚在路上偶然相遇。东坡见佛印身披黄袍袈裟,身材高大、魁梧,便想借机捉弄一番,于是走上前去,笑呵呵地对佛印说:“佛印兄呀,你知道你看上去像什么吗?”佛印先是一愣,之后便傻傻地问道:“东坡兄,你看我像什么?你说说看。”东坡摇摇折扇,慢条斯理回答道:“你呀,看上去像一堆大粪。”东坡满以为佛印听后会勃然大怒,却不想佛印微微一笑,点头问道:“东坡兄,你知道你看上去像什么吗?”东坡听此一问,便想佛印的目的肯定是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是,他忙小心地问道:“那你看我像什么?”只见佛印一字一句道:“东坡兄,你一袭学士长袍,满面红光,活像一尊佛啊!”说完还向东坡鞠了一躬。东坡听完后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道这和尚是不是有毛病。回到家后,东坡将此事与苏小妹讲起,小妹听完连声说:“哥哥,你输了,你还是不如佛印!”东坡一惊,忙问:"“这是怎么回事?”小妹说:“哥哥呀,你真糊涂!难道你不知道佛教里有句话叫'心中有佛,见人是佛;心中有大粪,见人是大粪’吗?”东坡顿时满面羞愧。
所以说如果你心中想的是好的,那么所表现出来的自然也是友善的;但是你心中想的是不好的,那么所表达出来的也是不好的想法。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投射效应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首先是感情投射。认为别人的爱好、憎恶与自己相同的人,会不自觉把他人的特性纳人自己的主观世界,然后用自已的思维方式来假定别人的行为模式和自己类似。 自己非常欢某一样东西就会侃侃而谈,而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则很少注意去倾听。 大千世界,肯定每一个人的想法是不同的,因此,不要随意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身上。
其次是认知缺乏客观性。 对于自己喜欢的人或者事物越看越觉得完美无缺;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或者事物,则越看越认为是一无是处。 这样一来就可能出现过分地赞扬和吹捧自己喜欢的人与事物,而过分地指责自己所讨厌的人与事物。这种现象就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的趋势。
大干世界,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他人身上进行美化或者丑化,理所当然地会逐渐失去客观性,这样更加容易陷入偏见的泥潭。
投射效应的发生与情境也是密不可分的。有些人遭遇某种特定的生活事件后,各种心理特性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个时候会形成一个特定的心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一个人兴奋的时候他也许看什么都觉得高兴,头脑处于持续发热状态;而当他不高兴的时候,他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是如此乏味,越想越消极。这就是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
倘若你对某人心怀敌意,你就会觉得对方的一举一动似乎都对自己不利,以至于他拍一下你的肩膀,你也会认为他在挑衅你,随口开一句玩笑,便觉得他是在嘲笑你。这也可以解释生活中为什么有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能够激起双方的愤怒,从而发生打架斗殴、拼个你死我活的现象。教师也经常受投射效应的影响。在盛怒之下,教师会觉得所有的学生都在和自己作对,自己被孤立起来;心情烦躁时,会发现学生总是在出错,令人气愤;但是在高兴的时候,教师又会发现学生的优点特别多,与学生相处得也格外和谐。
人们发现自己本身具有一些缺点时,为了找到心理短暂的平衡,会把这些缺点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有这种缺点,“五十步笑百步”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说自己认为逃跑是一件很难堪、很耻辱的事情,但是发现他人也逃跑后,那么这种耻辱的心理就会快速减轻。这也是一种常见的自我保护措施,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安宁,不过如此一来就会影响到对人和事的正确判断,会让自己的认知产生严重的偏差。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更容易见到有些人会把不好的特征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身上,以达到减轻自己心理压力的目的,以“他都会这样,何况我一个无名小卒呢?”这样的想法来为自己减压。
投射效应产生的影响是负面的,但是这种情况也是可以克服的,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能够正确、理性地认知自己和他人,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尽可能避免用自己的标准去判断周围的人,这样才可以防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