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品中的大商机
温州人的心眼很“小”,他们的商品很少是以大取胜的。一个小小的拉链赚钱,一个小小的眼镜架,一个小小的纽扣,他们都能赚到“大”钱。这种小心翼翼的“小”的心态让温州人在某一个产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改革开放后,温州人的物质基础很薄弱,只能白手起家,从零开始。于是,修鞋匠、裁缝、弹棉花等无成本、低技术含量的小行当成了他们发家史的起点。小打小闹是他们最基本的生存状态,以“小”求生存是他们的一种生活逻辑,从“小”处着手,也成了他们的商业哲学。
温州人经商中的“小”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成本小,利润小。而另一方面是“专业化”,据说,打火机的制造竟然有20多道工序,从生产流程来考虑,小产品的制作里有着大合作,小产品的制作里有精到的工序。经过这十年多的发展,温州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金属外壳打火机的生产基地,就是因为温州打火机行业的这种“专业化”合作。中国劳动力成本比欧盟低十几倍,并且在温州地区散布着数量众多的小手工作坊,它们专门为这些打火机企业生产配件,进一步降低了成本。这样,温州人自己办车间生产的小配件,现在实行了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由于质量可靠,价格便宜,所以温州打火机占据了国际市场。
然而,从发展的长远眼光来看,成功的经商从应该“小”到“大”。在“小”上停止不前,固步自封,也是没有“钱”途的。这里,也是需要智慧的。温州人就是善于发现小商品中的大商机,逐步走出一条小题大做的智慧之路的。
“大”是一种成功意义的“大”,是一种勇气、一种气魄、一种机智。“山中没老虎,猴子当大王”,温州人就是会发掘出市场中的“大”,从小到大地经营,“小题大做”地走上财富之路。生活中的“小题”几乎到处都有,市场缺口是永远存在的。中国指甲钳大王梁伯强,把只有两元多的耐用消费品指甲钳做出了名堂。他把小商品做成大产业、大市场,赚了大钱。将这个大企业不愿做,小企业做不来的“小不点”产品做成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巨无霸”,年销售额达到2亿元。由此可见,温州的“小题大做”主要体现在:小商品大商机、小配件大配套、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积聚。
目前,温州市已有200余家制笔及其配套企业。据有关资料显示:2001年制笔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亿元,居全国首位,出口交货值8亿元,创税利9000万元,其中水彩笔45亿支,占全国90%;圆珠笔14亿支,占全国30%以上;活动铅笔3.3亿支,占全国30%。温州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制笔企业达5个,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6个,爱好、天骄、环球、文泰、天丰、盛丰等企业,作为制笔企业的排头兵,已跨入了中国最大的笔类出口企业行列,外贸出口交货值均占本企业产值的90%以上,产品销往欧美,东南亚、中东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就是所谓的"小商品、大市场”,温州人从小池塘里钓到了大鱼。
在200多家制笔及配套企业中,专业生产笔芯,笔头、笔插,笔盒、铜套、颜料、包装、印刷等配套产品的企业就占10%。温州市四通制笔零件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各种规格的水彩笔笔头、纤维笔头、引水芯等的股份合作企业,是目前世界上拥有流水线最多、生产量最大的纤维笔头生产基地,公司年产笔头60亿支,国内市场占有率为85%以上。经过多年的发展,温州制笔业已形成全国首屈一指的笔类制造、制笔零配件、制笔模具生产、制笔包装等配套体系。这就是所谓的“小配件大配套,小企业大协作”,温州的小商品以专业分工、集约经营的形式,创造了独特的经营模式,也确定了温州不可替代的市场地位。
自1978年始,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温州由名不见经传的印刷包装小城,一跃成为印刷大市。经过25年的艰苦奋斗,2005年温州印刷业工业总产值达15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4.18%。目前有印刷企业2534家,5000万元以上产值的25家,其中亿元以上10家,3亿元以上2家。温州市印刷工业的生产规模在全国同等城市位居前列,印刷业已成为温州市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在温州的苍南县龙港镇已经形成了产业集聚、按市场经济规划运作的印刷工业园区和相应的产、学、研、信息营销、物流的配套体系。这也是所谓的“小商品,大运作”,温州人把小生意做成了大产业,实现了大资本的聚集。
当温州人积蓄了一定的资本后,就会把产品由小做大,最后从纽扣到服装,从电子元件到成套电子设备,从日常用的小物品到高科技产业,并且涉人房地产、金融业,于是温州人的生意越做越大。温州人小题大做的直接结果是打造了温州众多的“国”字号烫金名片。从“小”到大,造就了温州这个城市民营经济的辉煌,造就了温州人脚踏实地、苦心经营的优良作风。
温州人寿加定就是典型的从小到大经营、小题大做的生意人。他从微小利润的太阳镜做起,如今已成为温州眼镜业的排头兵。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股戴太阳镜为时髦的风气在温州街头出现了。这个引起了年仅19岁的寿加定的注意。这种太阳镜的流行,使他敏感意识到其中蕴含的商机,也触发了他的灵感。他坚信:别人能搞出来的,自己也能行。心灵手巧的他,立刻买了几副太阳镜在家里琢磨来琢磨去。随后又自己买来材料,手工制作了10副,拿到大街上卖。第一天,一副也没有卖出去。第二天,卖出去了两副。实践出真知,他相信,既然能卖出两副,就能够卖出两百副、两千副、两万副……于是,年轻的寿加定决定牢牢抓住机遇,甘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发动家里的兄弟姐妹一起办起了家庭作坊式眼镜厂,开始了第一次创业。最初,眼镜厂只能加工制作一些粗糙的产品,而且所有产品都内销。慢慢地,寿加定摸索出了眼镜加工的规律,探索出了一条以优质求生存之路。
从今以后,寿加定就和眼镜结上了不解之缘。后来,寿加定也曾当过永嘉标本厂的厂长;他也曾办过温州海坦塑料制品厂,生产发夹、头盔等装饰类小商品。然而,他却对眼镜情有独钟,几近痴迷。常常在研究一种眼镜新产品时,他的身边总会带着一副样品,连睡觉时都放在床头,时时拿出来分析研究一下如何去改进,如何取长补短。学百样不如“精”一行,寿加定终于在国内的眼镜行业中脱颖而出,他打造了自己的眼镜品牌,并积极引导行业发展。
自1992年任温州眼镜商会会长以来,寿加定领导自身企业获得长足发展,同时也不忘纵观大局,把握方向引领全行业整体发展。他努力加强温州眼镜业与外界的联系,促进行业公平竞争,努力提高温州产品在海内外市场的地位。寿加定根据温州眼镜业的现状分析指出,温州大部分眼镜生产企业规模小,品种单一,难以形成相当规模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也难以与国外大企业抗衡,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善温州眼镜业。
寿加定凭借高瞻远瞩的眼光及深谋远虑的规划,将他创建的温州新兴眼镜厂联合温州信泰光学眼睛有限公司、温州地质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共同投资创办了温州泰恒眼镜城集团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成为开创温州眼镜行业新纪元的第一人。他努力使温州眼镜业向秩序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使温州成为世界性的眼镜生产基地。如今,位于温州瓯海经济开发区,总投资达1800万美元,拥有五家紧密层企业,三家半紧密层企业及多家松散层企业,占地85000平方米,已建成拥有现代标准厂房50000平方米的集团公司。公司年总产值达3500万美元,生产的光学框、太阳镜、塑胶框、混合架、老花镜、儿童镜、镜片、金属配件、高层镀膜产品等产品90%以上出口欧美等国际市场,初步形成以设计、开发为主,以进出口贸易为龙头的经营体系,并成为中国最大的眼睛生产、销售与外贸基地之一。
寿加定就是走的这样一条由小到大、发掘小商品的大商机的财富之路,从小产品的微利内销到大产业的高技术含量,从小规模的模仿创造到大批量的出口外贸,寿加定所引导的温州眼镜业向世人展示了温州人的勤劳智慧的精神风貌。
苟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品牌大王梁伯强认为:“小题大做”不易,“小题”重在不懈坚持,“大做”需要有一股“杀鸡用牛刀”的精神。都说商界有三宝:犹太人的脑、阿拉伯人的嘴、中国人的手。而温州人正是“脑、嘴、手”并用,铸造着小商品的大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