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怀才不遇不如抓住时机
在地中海东岸的沙漠中生长着一种特殊的蒲公英,它不是按常规来舒展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雨,它们一生一世都不发芽、不开花。但是只要有一场小雨,不论这场雨是在什么时候落下的,它们都会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迅速发芽、开花,并在雨水被蒸发干之前,抓紧时间做完结子、传播等所有的事情。
以色列人把它送给拥有智慧而又贫穷的人。他们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平民百姓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就像沙漠中的蒲公英遇到雨水样少得可怜。送蒲公英的目的,是在时时提醒他们在自己处境困难时,不要悲观失望,不要怨天尤人,只要耐心地等待机会;而一旦机会到来,就要果断地猛扑过去,抓住不放,大胆地去实践,同样会成为一个富裕和了不起的人。
当今,“怀才不遇”好像成了时下人们的一种通病,他们普遍的症状是:满腹牢骚,喜欢批评一切,并时常显出一副抑郁不得志的样子。
当然,由于客观环境无法与之适应,的确有怀才不遇之人,出现千里马无缘遇伯乐的现象,但如果你真是一匹千里马,第一次和伯乐失之交臂,那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遇伯乐的机会,总有一天你会被伯乐发现的。
有怀才不遇想法的人,碰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这其中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他们从不懂得低调是什么,常常自视清高,张扬自己的学向与才华,看不起那些能力和学历比之低的人。当今社会,并不是你有才气,就能成就大器。别人看不惯你的张扬与傲气,就会找机会为难你,加上你不懂得低调,生怕别人不知道你的才能,那么他怎么会不打压你,最后的结局就是:你变成了一位“怀才不遇”者。
还有一种怀才不遇者,就是自我膨胀的庸才。由于自身无能,当然得不到重用。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没用,反倒认为元人识才,认为自己怀才不遇,于是到牢骚满天,苦水乱吐。
不管是真的有才还是庸才,怀才不遇者几乎成了人见人怕的瘟神。他们不开口则已。开口就是批评同事、主管、老板,然后吹嘘自己多么有才,多么能干,听者也只好点头称是,不然,也会遭到相同的责骂。
最后,“怀才不遇”之感越多的人,就会把自己孤立在一个圈子里,甚至无法与其他人的圈子相交。人人都怕惹麻烦,不敢与之相处,将其视之为们隆物,敬而远之!一个人如果给众人的印象已成定局,那除非遇到贵人大力提拔,否则将很难改变这一印象。 要么辞职,另谋他就,要么外调。如此重复的辞职、谋职、内调、外调,总是在小职员的行列中挣扎徘徊,则真正成了一-辈子的“怀才不遇”者了。
所以,一个人不管才干如何,难免会碰上无法施展自己才能的时候,遇到这种时候千万要记住:努力把握好每一次机遇,在低调中积累自己的实力,而不要自怨自艾。
其实,每个人来到大千世界当中,都不甘平庸和寂寞,都想有一番作为。
当你没有获得成功的时候,也许你抱怨上天没有给你一个良好的机会,自己的运气不佳,于是就有可能消沉下去,甚至也许会对成功的人产生嫉恨。
由嫉妒而生恨,则言语有所表露,行为有所展示,别人也会因此而疏远你,你也就更找不到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所以,当你怀才不遇的时候,一定要泰然处之,低调一些,利用自己的才智去寻找机遇。事实上,许多机遇就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只是你没有抓住它。
一位教营销学的老师问他的学生:“什么叫机会?”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机会就是你碰到了别人碰不到的那种特别的运气。”有的说:“机会就是别人对自己的关照。”还有的说:”机会就是你平时经营的种种关系。”?这位老师未置可否,只是给学生讲了他出国考察时了解到的一件事情。
秦国许多地方盛产椰子,而椰树高达十几米,且树干光滑没有枝丫,采摘椰子难度非常大,每年上树摘椰子都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一位高中毕业的椰农设立了一个驯猴学校,主要是训练猴子摘椰子的技术,然后把这些训练有素的猴子卖给那些园主或者是想以出租猴子为业的农民。因为猴子摘椰子的工效比人高了三四倍,结果,他训练的猴子供不应求,短短几年这位农民就成了当地首屈一指的富翁。
老师接着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说:“那个泰国农民如果不了解椰农摘椰子的艰辛,没有一双善于寻找的眼睛,机会水远也不会来到他的面前。”
你要相信这个世界没有怀才不遇,在任何一个环境,不要只会羡慕那些有成就的人,实际上我们自己每天的工作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浮出水面的机会,也就是说,我们每天都有机会。很多人缺乏的不是机会,而是主动进取的态度。当你在抱怨怀才不遇的时候,你首先要问问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少要检讨自己是否有所欠缺,并改进,做到自我超越,然后才会真正地发现路在脚下,如果一味地局限在“以成败论英雄”的情绪中,最后只能走向自己思维的死胡同。
成功, 是从脚下的路开始的,低调一些 ,努力地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 而不要做怀才不遇的“牢骚大王”。如此,成功就离你不会太远了。
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道。——拜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