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也是财富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位贫穷的牧师一直都在潜心研究学问,人们十分喜欢他,认为他是完美的绅士。虽然他的衣服不很时髦,但总是干净利索、整洁有致。每次外出布道时,他总会谦虚地同当地人打招呼,人们也对他十分友好,经常将一些生活用品和食物送予他。后来,贫穷的牧师变得富有了,而这主要是因为一次特殊的经历。
一次,有两位着装传统、古朴的老妇人来教堂做礼拜,由于大家都从未见过这种样式的服装,于是便围了上来,用惊异的眼光注视着两位老人,伸出手指指点点,不断嬉笑。有几位游手好闲的小伙子竟然走上前去扯住老妇人的衣服,要反复看个究竟。两位老妇人十分窘迫,不敢前行了,只怕里面的人更多。
见到这种情景,这位年轻的牧师赶紧上前将围观的人疏散,然后带着两位老妇人沿中央过道走进了教堂,帮她们找到座位。
这两位老妇人是一对姐妹,两人都没孩子,虽然与这位牧师不相识,但她们执意要将一大笔财产留给他。
为什么老妇人乐意将财产留给一个毫不相识的人?因为牧师有善心。
“以仁义求富贵,富贵后施仁义”,这是生意人追求的理想境界。义利合一的传统思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商人的经营成功之道,经商创业的最大目的就是获得财富,这就需要商人要有顾全大局的教养,不为眼前的利益所动,放长线才能钓到大鱼。
康熙初年,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有个叫杀虎口的地方,此地是许多山西人走西口的必经之路。
有三位山西人流浪到这里,开始走街串巷做小生意,可是仅靠挑担卖货不能养活自己,他们只好凑足了钱开了一家小草料铺。 由于此种生意本小利薄,三个人早出晚归,才只是勉强充饥。
有一年临近年关,一连好几天大雪封门,没人光临草料铺,不仅做不成生意,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三人挨饿受冻,倾尽所有煮了一锅稀粥,就当过年了。
正当三人端起碗准各喝稀粥时,有人敲门。这么晚怎么还会有人敲门呢?他们打开门,进来一位白胡子老头儿, 拉着一匹骆驼,驮着一些东西,要住店。
三个人问道:“天都这么晚了,我们这地方什么都没有,过年了都没啥好吃的,你来此做啥?”那位白胡子老头儿说没有地方去,硬要住这儿。看着这位老头饥寒交迫的样子,三人都十分同情,因此他们便将老头儿让进店内。
这位老头走到这么晚,饥渴难耐,一天又没吃饭, 所以看着他们的粥就想喝。虽然三个人都没吃饭,但他们都是从小流浪的穷人,看见这位老人后动了同情心,最终请老人先吃,所以便给他盛了一碗小米粥,谁知这老头两口就将这碗粥喝完了,没过多长时间,竟将这一锅粥喝光了。除夕之夜,三个人没能喝到粥,便这样过了个穷苦年。
喝完粥之后,这位老头就睡觉了,次日清早起来,老头不见了,骆驼也不见了,但是驮垛留下了。等了很长时间也没见老头回来,他们就将驮垛打开来看,发现了里面都是银锭,怎么都找不到这个客人,三个人就商量:咱们将人家这笔钱数清楚了,然后将它当做股本,放进咱们的木金里。等这老头儿回来取的时候,就随时将这笔钱以及这笔钱赚的利息全部交给他。
三个人商量好了之后,仔细将那些银锭盘点了,然后将数目记人万金账中,接着用其作为本金开设了一家大盛魁商号,三人齐心合力经营这家商号。
大盛魁三年时间结一次账,每三年结账时,他们就将白胡子老头的红利再给人家加进去,记入万金账上。这样的本金与利息一直滚了许多年,直到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当年那间小草料铺已经发展成为蒙古草原上最大的商号,这份钱的主人仍旧没有出现。但是,大盛魁的万金账上,依然记着这笔没有主人的财神股,包括本金及它的利息。
赚钱有学问
一个想要拥有财富的人,需要做到:不低头,不认输,干一行,精一行,什么赚钱干什么。不图虚名,不摆花架子。面对指责,不争论,不辩解;面对成绩,不自大,不张扬。清清白白做人,辛辛苦苦赚钱。这是创造财富必备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