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好文分享-正文

有理也要让三分

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但是,怎么解决矛盾,怎样化解矛盾?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最难办、最头痛的事情。

有理也要让三分 - 第1张

同样是处理矛盾,有的人的态度是: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总想争个高下,分个输赢。于是,他们往往只因为芝麻小事,而争吵不休、大打出手,甚至于闹出人命官司,反误了卿卿性命。而有的人的态度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得饶人处且饶人、有理也要让三分。于是,他们心胸开阔,退一步,生活仍是海阔天空。

清朝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比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没想到,这位宰相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书明理,立即主动把墙往后退了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若想在困难时得到授助,就应在平时宽以待人。包容接纳、团结更多的人,在顺利的时候共同奋斗,在困难的时候患难与共,进而为自己增加成功的能量,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反之,则会被大家疏远,在其成功的道路上,人为地增加了阻力。

汉朝时有一位叫刘宽的人,为人宽厚仁慈。他在南阳当太守时,小吏、百姓做了错事,为了以示惩戒,他只是让差役用蒲草鞭责打,使之不再重犯,此举深得民心。刘宽的夫人为了试探他是否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仁厚,便让婢女在他和属下集体办公的时候捧出肉汤,故作不小心把肉汤洒在他的官服上。要是一般的人,必定会把婢女毒打顿,至少也要怒斥一番。但是刘宽不仅没发脾气,反而问婢女:“肉羹有没有烫着你的手?”由此足见刘宽为人宽容的肚量确实超乎一般人。

这就是有理让三分的做法,刘宽以自己宽宏的肚量感化了人心,也赢得了人心。

而有些人一旦陷身于矛盾的漩涡,便焦躁起来,有时为了一己的私利,甚至是为了一点点面子,也要强词夺理,一争高下。一副得理便不饶人的样子,非逼得对方大败而归或自认倒霉不可。然而这种“得理不让人”虽然让你吹着胜利的号角,但也成了下次争斗的前奏。因为这对“战败”的一方也是面子和利益的问题,他当然要伺机“讨”还。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像刘宽那样自己有理也让别人三分,给他人一个台阶下的同时,也为自己攒下了人情,留下了后路。

杨玢是宋朝尚书,年纪大了便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他家住宅宽敞、舒适,家族人丁兴旺。有一天,他坐在书桌旁,正要拿起《庄子》来读,他的几个侄子跑进来,大声说:“不好了,我们家的旧宅被邻居侵占了一大半,不能饶他!”

杨玢听后问:“不要急,慢慢说,邻居侵占了我们家的旧宅地?”“是的。”侄子回答。杨玢又问:“邻居家的宅子大还是我们家的宅子大?”侄子们不知其意,说:“当然是我们家宅子大。”杨玢又问:“邻居占些旧宅地,于我们有何影响?”侄子们说:“没有什么大影响,虽无影响,但他们不讲理,就不应该放过他们!”杨玢笑了。

过了一会儿,杨玢指着窗外落叶,问他们:“树叶长在树上时,那枝条是属于它的,秋天树叶枯黄了落在地上,这时树叶怎么想?”侄子们不明其意。杨玢干脆说:“我这么大岁数,总有一天要死的,你们也有老的一天,也有要死的一天,争那一点宅地对你们有什么用?”侄子们现在明白了杨玢讲的道理,说:“我们原本要告他的,状子都写好了。”

侄子呈上状子,他看后,拿起笔在状子上写了四句话:“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竞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光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写罢,他再次对侄子们说:“我的意思是在私利上要看透一些,遇事都要退一步 ,不要斤斤计较。”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生活,谁能保证自己不会和别人发生一些磕磕碰碰?谁又能保证自己事事处处都占理?有些事就像在公共汽车上被人踩了一脚一样,如果主动地说:“没关系,没关系。”这不光会得到踩人者真诚的道歉,也会得到周围人赞许的目光。相反,如果及时地还他一脚,就会激化矛盾,把事情搞僵弄大,这样你来我往,谁都不肯甘拜下风,以致大打出手,就划不来了。其实,只要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即便自己占理,也要大度一些。再说,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人们往往把宽广的胸怀比作大海,因为大海能广纳百川,也不拒暴雨和巨浪;也有人把忍耐性比做弹簧,弹簧具有能伸能屈的韧性。生活在社会中,人与人难免会产生一些意见或矛盾。如果事事都能忍让三分自然会风平浪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事实上,越是有理的人,如果表现得越谦让,越能显示出他胸襟坦荡,富有修养,反而更能得到他人的钦佩。有道是: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有理让三分,大家和睦相处,社会和谐温馨何乐而不为?

终身让人道,从不失寸步。——曾国藩

所属专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