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收心法”感化对手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不仅强调“德者,事业之基;德者,才之主”,还强调人应以德性来陶冶人生——也就是用高尚的品德来造就高尚的人生、让人生自然化育在德性中。个人的那些居在高官显爵之上的节气和妙手著文章的才能,更应用德性来陶冶造就,否则,这些节气与才能就只会成为感情冲动的产物与卖弄技巧的表现。有了这方面的基础保证,才可能有第二方面,即用自己的德性来感化与感染别人,这种感化会因人因遇而异,洪应明具体地列举了4种:
遇到那些欺诈者,就要用诚挚之心来感动他们;
遇到那些残暴者,就要用祥和之气来感化他们;
遇到那些奸邪不公者,就要用人之所以为人的名誉气节来激励他们;
对于那些气节过分激昂偏颇者,就要用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来消融他们的偏激意气。总而言之。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以德服人。
诸葛孔明“七擒孟获”的故事,可谓这方面的范例。鲁莽爽直而又短于心计的孟获是蜀国南方部族的首领,因起兵反蜀而被蜀军擒获,却不肯认输,孔明为稳定南方部族,对他不骂不打更不杀,陪他参观了蜀军的军营后,就放他回去并约定日后再战。孟获于是改变了与蜀军正面对垒的策略,率兵马趁夜色来偷袭蜀军营寨,殊不知这早就在孔明的意料之中,于是,盂获及部下陷人了蜀军的埋伏圈中,再次被擒,他依然不服,孔明又再次将他放了。此后,孟获虽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战略,或坚守渡口,或退守山地,却总免不了一次又一次被擒的厄运,当他第七次被蜀军擒获后,他终于心悦诚服地归顺蜀国,立誓永不叛乱。于是蜀国的后方变得稳定,南方部族的人民也就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从这段历史中可以看到,孔明是很懂得以德服人的诀窍的,即:攻心为上,并善于以周密的计策和雄厚的实力作为实现其目标的基础保证。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给傲慢的孟获留下了一条生路,通过擒后放他来达到使他感化的目的。
这里,在孔明的言行中,我们可以集中地看到洪应明所称誉的那些懿德美德:为人清廉而又胸有度量,为人仁慈而又普于决断,处事开明而又不致于妨碍细致的考察,处事认真而又不致于矫枉过正,这些美德都像不过分甜腻的蜜饯、不过分咸苦的海味一样,更易被人所接受 ,直至使盂获之类的冥顽之人也情愿归心。
类似孔明之类的智者,尚能在某些敌我双方兵戎相见的场合中,以德降服敌手。那么,在自己所属的团体内,在平和的环境内,就更应以德性来陶冶感化部属或同事。就孔明所效忠的刘备言,他并不是那种才华横溢的盖世英雄,不时还有缺乏主见、优柔寡断乃至决策失误的表现,但他却能与曹操孙权抗衡,使东汉之后的天下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善于以德来治理百姓,以德来招揽人才,这突出表现在他三顾茅庐、坚请孔明出山辅政的那段千古佳话中。所以,他在临终前,对太子刘禅有这样一段由衷的叮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可说是他处世经验的总结。
我们不难从与此类似的更多例子中看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德性的陶冶具有一种特殊的人格感召力,于是 ,我们在与有德者交往时,似沐浴在春风雨露中;在与缺德者打交道时,则有似坐卧冰天雪地的感觉……
感化在效果方面,自古以来都比由偏见、愚昧和残酷而发明的腰衣、手铐、脚镣大不止一百倍。——狄更斯
有比快乐、艺术、财富、权势、知识、天才更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这极为宝贵的东西就是优秀而纯洁的品德。——塞缪尔·斯迈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