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方能谋远
建安二十四年,东吴大将吕蒙因病向孙权推荐陆逊接替他的职务,抵抗蜀将关羽。吕蒙对孙权说:“陆逊处事谨慎,才堪负重,我看他颇有谋略,终可担当大任。而现在他还没有大的名气,不为关羽所重视,若用他来接替我,对外隐藏真实意图,对内明察形势、时机而动,荆州可取也。”后来陆逊果不负众望,以骄兵之计使关羽放心地离开荆州进攻襄阳,陆逊则乘机攻克公安,夺取荆州,最后导致关羽首尾不能相顾,被东吴部将斩杀。
黄武元年,刘备因嫉恨东吴斩杀关羽,率兵进犯东吴,孙权又以陆逊为大都督率兵抗敌。陆逊因谋略过人,调度有方,结果大败蜀军,刘备败退白帝城。
当初,陆逊为大都督抵抗刘备来犯时,身边的将领多是孙策时代的旧臣名将,有的是王公贵族。他们骄傲自负,不大听从陆逊调遣。陆逊按着宝剑说:“刘备天下闻名,连曹操也惧他三分,今率兵犯境,实则是强敌压境啊!诸君共享国恩,当团结一心,共同抗敌,以报国恩。现在大家不能团结一心,听从调令,实在太不应该了。我虽一个书生,但受主上宏恩当此大任。国家之所以让诸君听命于我,是因为我还有一点可以称道的优点,就是能忍辱负重罢了。现在各负其责,岂能推辞,军令如山,不可违犯啊!”
陆逊正是因其处事谨慎,才谋超群,能忍辱负重的良好风范而成为三国时的一代名将,为后人所传颂。
在人际关系中,要深谙“忍”经。因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会有问题存在。有些问题无法解决,有些问题无法很快解决,更有些问题不是自己的能力所能解决的。所以也只能忍!不能忍的人虽可以暂时解除心理的压力,但终究会自毁前程,失去长远的利益。
《史记》一书总结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三千年的历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却不知《史记》的成书过程异常艰辛,是其作者司马迁忍辱负重而得以成就的。
司马迁曾因上书为李陵说话而获罪被关人大牢,最后惨遭官刑,这是令人极为羞耻屈辱的事。出狱后虽仍任中书令,但普遍被人们所轻贱。
他说自己当时的境地:家中贫困,没有钱救赎自己;朋友也不出手相救,连左右亲近的人都不为他说句话。
人不是没有知觉、没有感情之物,现在却只能与狱吏为伍,被囚禁在偏远孤寂的牢狱之中……他用“九转回肠”来形容自己当时所受的痛苦煎熬。
环境险恶,似乎天下之大,却无他容身之处。但司马迁并没有因此而消磨了自己的意志,他心中仍一如既往的坚守者自己的信念。他说:文王被拘而演《周易》;孔子因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左丘失明而作《国语》;孙子腿残而作《兵法》;吕不韦迁蜀而作《吕览》;韩非子被囚而作《说难》、《孤愤》。他以这些历史上忍辱负重而成就大业的事例来勉励自己。
他认为“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秦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现在《史记》还没完成,自己的信念和愿望还没实现,不能轻易去死。因此他能够“就极刑而无愠色”,即使被如此羞辱也不后悔。司马迁最终因完成伟大著作——《史记》而流芳千古,成为人人敬仰的史学家!后人尊称为“太史公”。司马迁当时如果不能忍辱负重,后来又怎能成就如此的大业呢?可见忍辱负重并非懦弱。
当然,每个人遇到的情况都不一样,因此什么事该忍,什么事不该忍,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能这么说——当形势比人强时 ,就要忍!所谓“形势比人强”就是指客观环境对你不利。臂如在企业里受到领导者的羞辱,同事的排挤,或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环境不满意,可又没有更好的去处;自己开个小公司,却受到客户的羞辱,想创大业,资本又不够。当形势比人强时,却很难施展,仿佛困兽一样。
有些人碰到这种情形,常会顺着情绪来处理,像被差辱了,干脆就和他们吵一架,被老板训了一顿,干脆就拍他桌子 ,然后走人。不敢说这么做就毁了你一生,因为人生的事很难说,有时甚至会”因祸得福”、”弄巧成抽” 但不能忍,绝对会对你未来的事业造成损失。而事实是,不能忍的“因祸得福”的人不多,大部分人都不甚如意,总是要到中年了,才会感叹地说:“那时年轻气盛啊!"其中的关键倒也不在于这种不能忍的人命运不好,而是不能忍的人走到哪里都不能忍,不能忍气、忍苦、忍怨、忍谤,他总是要发作、要逃避、要抗拒,所以常常形势还没好转,他就垮了。
所以,当你碰到困境和难题时,想想你的大目标吧!为了大目标,一切都可以忍!千万别为了“痛快”而挥酒你如岩浆般的情绪,而“忍”不管对你的大目标有多少助益,但对你本身绝对是有好处的。
人生当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你能以最低的姿态去忍第一个遇到的问题,你便学会了控制你的情绪和心志,以后碰到大的问题,自然也能忍,也自然能忍到最好的时机再把问题解决,这样才能在人际关系中,无往而不利。
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卢梭
要使性格有所发展并非简单之事,只有通过艰难和困苦的磨炼才能使心灵强化,视野开阔,雄心振奋,从而达到成功的目的。——H·凯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