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不遇”是高学历者的借口
基于不值得定律,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视越高的人,“不值得”做的事情越多,成为“怀才不遇者”的可能性越大,成功的几率也就相应地越小。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篇据称是“20世纪最狂妄的校园演讲”。这是美国甲骨文软件公司的CEO,身价高达200~300亿美元的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在美国耶鲁大学2000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全文如下:(为确保真实性,下文未作任何删减)
耶鲁的毕业生们,我很抱歉——如果你们不喜欢这样的开场白。我想请你们为我做一件事。请你——好好看一看周围,看一看站在你左边的同学,看一看站在你右边的同学。
请你设想这样的情况:从现在起5年之后,10年之后,或30年之后,今天站在你左边的这个人会是一个失败者;右边的这个人,同样,也是个失败者。而你,站在中间的家伙,你以为会怎样?一样是失败者,失败的耶鲁优等生。
说实话,今天我站在这里,并没有看到1000个毕业生的灿烂未来。我没有看到1000个行业的1000名卓越领导者,我只看到了1000个失败者。你们感到沮丧,这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我,埃里森,一个退学生,竞然在美国最具声望的学府里这样厚颜地散布异端?我来告诉你原因。因为,我,埃里森,这个行星上第二富有的人,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比尔·盖茨,这个行星上最富有的人——就目前而言——是一个退学生, 而你不是。因为艾伦,这个行星上第三富有的人,也退了学,而你没有。再来一点证据吧,因为戴尔,这个行星上第九富有的人——他的排位还在不断上升——也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
……你们非常沮丧,这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你没辍学,所以你永远不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哦,当然,你可以。也许,以你的方式进步到第10位,第11位,就像Steve。但,我没有告诉你他在为谁工作,是吧?根据记载,他是研究生时辍的学,开化得稍晚了些。
现在,我猜想你们中间很多人,也许是绝大多数人,正在琢磨,“我能做什么?我究竟有没有前途?”当然没有。太晚了,你们已经吸收了太多东西,以为自己懂得太多。你们再也不是19岁了。你们有了“内置”的帽子,哦,我指的可不是你们脑袋上的学位帽。
嗯……你们已经非常沮丧啦。这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现在可能是讨论实质问题的时候了——绝不是为了你们,2000年毕业生。你们已经被报销,不予考虑了。我想,你们就偷偷摸摸去干那年薪20万美元的可怜工作吧,在那里,工资单是由你两年前辍学的同班同学签字开出来的。事实上,我是寄希望于眼下还没有毕业的同学。我要对他们说,离开这里。收拾好你的东西,带着你的点子,别再回来。退学吧,开始行动。
我要告诉你,一顶帽子、一套学位服必然要让你沦落……就像这些保安马上要把我从这个讲台上撵走一样必然……(此时,拉里,埃里森被带离了讲台)
这可能是一篇狂妄而偏激的演讲,但是我认为,拉里·埃里森演讲的主旨并不是想在美国名牌大学的学生面前炫耀一个退学生的成功,而在于指出高学历的“误区”:大学教育已经让你们“吸收了太多东西,以为自己懂得的太多”,“你们有了‘内置’的帽子”。这顶“内置” 的帽子,可能会限制高学历者的思维。另外,它很容易导致高学历者自视过高,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太多。
在企业中,学历高的人不如学历低一点的人做得好的现象也并不少见。那些在学校里考第一名或前几名 的学生,到了企业中反而不如那些成绩平平的学生做得好。
年轻人本来就有几分傲气,如果再有较好的学历,傲气当然就更盛了。基于这种心理,这些“以为自己懂得的太多”的高学历者,认为自己一开始工作就应该得到重用,就应该得到相当丰厚的报酬,往往会对手头上琐碎的工作感到不满,常常抱怨“如此枯燥、单调的工作,如此毫无前途的职业,根本不值得自己付出心血”,动不动就兴起“拂袖而去”的念头。
有人说:“无知与眼高手低是青年人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也是导致频繁失败的主要原因。”学历并不代表着高成功率,学历代表过去,能力代表将来。日本西屋集团主席堤义明认为,学历只是一个人受教育时间的证明,代表一个人可能有的潜质,不等于一个人真正有多少实际才干。
比尔·盖茨曾经劝告过那些刚毕业的年轻人:“刚毕业的你,不会一年挣4万美元,也不会成为一个公司的副总裁,并拥有一部装有电话的汽车,直到你将此职位和汽车都挣到手。从小事做起吧,年轻人,不要成为‘怀才不遇式’的悲剧人物。”
大学基本上相当于一个训练场所,它在理论的虚拟世界里教你如何去思考问题。但对于实践能力的训练则是远远不够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几乎没有一个大学生后来的成功是直接得益于学校教育的,而往往主要是依赖于他毕业后的积极心态和辛勤努力。当你走出学校围墙的那一刻,你应该懂得:从现在起,我该从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中得到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