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求职者,这是全新的世界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走向地狱之门……
狄更斯(1812-1870)
一、介绍
这本书是写给你的,如果你想对自己了解更多,并想给予这个世界更多;
这本书是写给你的,如果你现在没有工作,想得到些帮助;
这本书是写给你的,如果你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工作,并被告知可能永远待业;
这本书是写给你的,如果你正处在生存边缘;这本书是写给你的,如果你有些不顺;
这本书是写给你的,如果你想努力勾勒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这本书是写给你的,如果你适逢高考无法决定自己的专业方向;
这本书是写给你的,如果你在尝试理解世界,想搞清楚职场是怎么回事儿;
这本书是写给你的,如果你正想弄清楚生活的下一步要怎么走;
这本书是写给你的,如果你刚好高中毕业和父母同住而且还没找到工作;
这本书是写给你的,如果你正准备创业;这本书是写给你的,如果你正在考虑转行;
这本书是写给你的,如果你正要退休并想弄明白接下来要怎么生活。
本书会帮助国内读者认清职业本质,在求职和跳槽之前做好充分准备。
二、一个两分钟的“职业世界变迁速成课”
查尔斯·狄更斯说得对,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但是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尤其对于那些求职者和准备转换职业的人来说,游戏规则在不知不觉中毫无预兆地变化了。
求职行为和过去相比,也在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08年。众所周知的事情是:自1929年来,严重的全球经济萧条再次发生。我们确实恢复过来了,但经济基本面已经转变。我们过去的工作方式已经过时。过去简单的事情现在变得艰难。令我们感到沮丧的是:过去如果失业的话,我们就写简历,去求职网站上看有没有空缺职位,然后发到我们想投递的职位,日复一目,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但现在,这些都不管用了!
所以,我们确实需要做出应对!这也是本书接下来要和大家提到的。但在更新策略前,我们先看看面临的变化,让我们逐条看看自2008年以来都有什么新变化:
1.雇主变了,求职者没有
求职的人,无论形势好坏,都倾向于用同样的方式找工作。我们的求职方式基本上都是投递简历(电子版或者纸质版)、找中介(私人或者公立)和发广告(线上和线下)。
可雇主不这样。经济形势好,他们用一种方式;经济形势不好,雇主会极力改变招聘行为。
原因是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他们通常很难填补空缺,在此状况下往往会投求职者所好。我们喜欢投简历,他们就不辞辛劳地收集、阅读、筛选。我们爱看招聘启事,他们就把空缺公布到我们能看到的地儿:公司网站或者求职网站。
在困难时期,当雇主发现招人很容易,很多人开始不看简历,也不发布空缺了。但我们没变,还用去年,或4年前、10年前,甚至是30年前的方式找工作。我们找啊找啊,到处投简历,但一无所获!曾经管用的方式,再不好使了,我们彻底犯难。这就如同开车前转动钥匙,5年来第一次,发动机没动。
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找不到工作是因为没空缺。而实际情况是有空缺,只是雇主改变了招聘方式。具体请看第三章——每月有800万到1000万职位空缺。
2.找到一份工作的平均时间大幅提高
1994~2008年,大约一半的失业者能在5周内找到工作,而2008年以后,很多人得花超过1年的时间才能再次就业。在国内,低薪水的工作很容易找到,而高薪工作往往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被发现(最近的一份研究表明,44%的人花费3个月找到工作,16%的人用时3~6个月,18%的人用时6个月以上)。
有人预测这种现象会导致人们不再去工作,雇主在招聘启事里说——至少有些雇主说——“失业者不能申请该职位”。在媒体看来,这样的想法很正常,甚至我们听到媒体这样说——“活该他们长期失业”。一个人是否求职成功和个人求职技能息息相关。那么,你的求职技能现在是处于1990年的状态,还是处于2017年的状态呢?求职技能在当下,事关你能否求职成功。
不过我们确信的是,的确有人是因求职时间的关系不想工作,他们或者是被人才市场所打击(77万人),或者是要照顾家庭(24.7万人)),或者在上学(22.9万人),或者生病及身体残障(13.1万人),或者因为照顾子女及通勤(81.6万人)。
3.平均工作持续时间戏剧性下降
对于19~24岁的年轻人,69%的人工作持续时间低于1年,93%的人低于5年。难道是年轻的关系吗?不,我们发现那些40~48岁的人,也有32%的人工作持续时间低于一年,69%的人低于5年。所以,求职者重新定义了他们的求职时间,一些人寻求短期工作,或者有些人就干脆看项目的持续时间。
2008年后,戏剧性的是,短期工作开始有了大幅增长。一份目录显示,对于一些短期项目,比如独立合同商、顾问、自由撰稿人、合同工数量都有所上升。这种趋势最初由作家丹尼尔·平克在2001年出版的《自由工作者的国度》一书中提到。当下,在美国的兼职工人共有2647.2万人。这预示着到2020年,兼职人员、临时工、自由代理人、自由职业者——无论怎么称呼他们,将达到美国劳动力市场人数的40%,即6000万人。
临时工增加的原因,如同你猜测的那样,是雇主想要在面对全球化经济和在线竞争时降低成本,他们会在需要人手时雇人,这是一种有效降低预算的策略。并且他们对这些临时工不需要负担各种福利和假期。事实上,在财富100强公司里面,20%~30%的人不是长期员工,或者是合同工,或者是临时工。在未来的8年里,这个数字预计会上升到50%。即使在那些承诺长期雇用人员的岗位上,一旦经营状况不佳,雇主也会考虑裁员。你以为你会被雇用很多年,他们是那样说的,实际也是那么想的,但随着时运改变,突然间你就会流落街头。
4.工作方式戏剧性变化
“几乎2/3的美国家庭现在赚得比2002年要少”。这是2005年3月6日《华盛顿邮报》上一篇文章的惊悼开头。你想知道赚得最少的工作都是什么吗?来给你份名单:餐厅侍应生、农场工人、收银员、女佣和保洁员、保姆和幼师、家庭看护和精神病护工、打字员、洗衣工、停车工等。
深究一下,经济学家指出,年薪在4万~8万美金的光鲜的中产阶级工作看起来比较稳定。这些工作原来集中在制造业领域,现在却转向金融、销售、医疗健康领域(预计2022年医疗健康领域会有2100万个职位机会,原因是人的寿命增加并且人们关注老年疾病问题)。
最重要的并不是职业的繁荣和消失,而是所有工作都在被重新定义。我们对世界运行的理解能力决定着我们如何在这个世上生存。以前各种没有关联的事情现在纷纷产生了“链接”。这种超链接让世界变得更加紧密,合为一体。这起源于“物联网”(IOT)——这个词于1999年被凯文·阿什顿提出。引用一句这位学者的话,“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专家指出,到2020年,300亿~500亿的设备将被物联网互联。
在我们未觉察的情况下,世界被重新定义,我们被那些激进的未来学家告知,在不远的将来,机器人将替代我们工作,所以也不需要那么多人。许多人深信工作将被科技取代。当你问专家,到底多少工作将完全被技术取代时,他们预测是5%,最多19%的工作将被机器人、技术和计算机程序取代。
2016年1月19日,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测机器人将在2020年替代500万个工作职位。我们估算一下,这个替代大概只占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千分之一。但可怕的是,如果你是这千分之一呢?不过,该论坛也没有说机器人将取代我们所有的工作。
机器人和相关的技术不会取代所有工作,但会处理工作中的一部分任务。这意味着大多数工作开始变成人和计算机的相互协作。这里的“人”指的是人类,而不是男人。
“机器”指的是电脑程序、Wi-Fi、互联网、中央电脑系统、手机、AI、机器人、3D打印机等。它们通过中央集成电脑平台连在一起。总之,我指的“人”,和由我们发明出来的东西,都是“机器”。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把这种合作关系叫“人机共生”。
那你会问:我们的工作发生了什么变化?当然是由人机协作而带来的变化。大量的工作会因为这种重新定义被替代,一部分已经发生了或者马上就要变化。我们必须开始适应这种变化并且学会和机器打交道。
所以我们要开始学习新的适应技能,开始更加了解自己。想象一下你在野外远足,突然发现脚底下有片水蒸气,你下意识地想找个坚固的地方跳上去。在第七章和第八章,你将会了解你自己、你所爱、你所长、你的思维类型、你发挥最好的工作、你的价值观等。所以当世界变化时,先找到自己的落脚点。
然后我们要问自己,在变化的职业世界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学会和机器协作?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观点,开始意识到机器是帮助我们完成某种任务的朋友,而不是偷走我们工作的敌人。
一旦开始进行自我探索,你将会专注于自己想做什么、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样的工作。然后开始职业调查,熟悉职业的各个方面,了解各种关键点,帮助你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
5.对许多人来说,找工作正变成重复性行为
这主要是因为工作时间变得不像以前那么长,即使现在有工作,也很可能会再找工作,甚至比我们想得要早。2015年3月31日由美国劳工局公布的报告表明:在1957~~1964年出生的美国人,他们在18~48岁这30年的职业生涯中,平均换工作17.2次。找工作不再是一个备选项,而是一种生存技能。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化身“找工作专家”。
6.2008年后,找工作开始倾向于网络求职
如果你还没有学会网络求职,你已经落伍了。互联网初期,就出现了求职网站,最早的是1994年上线的Net-StartInc和The Monster Board(TMB)。1998年Net-StartInc更名为CareerBuider,1999年TMB改为onster.com。所以,网上求职由来已久。
在中国,2000年新浪网推出了“人才招聘”平台,并分别与中国最知名的三家人才招聘专业网站——中华英才网(www.chinahr.com)、前程无忧网(www.5ljob.com)、智联招聘网( www.zhaopin.com)先后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2008年以来,网上求职日益盛行,社交媒体和其他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雇主和求职者都知道如何利用这些媒介,越来越多的求职通过网络进行。
求职网站有以下几种类型:
(1)搜索引擎:搜集求职信息;
(2)综合网站:各种职位综合;
(3)针对性求职网站:针对某一行业;
(4)公司职位招聘:针对某一类型公司;
(5)特定年龄求职的网站:针对青少年;
不管你失业多久,不管你年龄多大,如果不知道怎么用电脑或没渠道上网,我都建议你在社区大学、成人学校,或最近的一站式求职中心(现在叫美国职介中心)学习电脑课。此外还可以去人才交流中心。
任何在网上找工作的人都需要关注我刚刚提到的社交媒体。
7.语言不通,犹如国外
2008年以后,更为糟糕的是,雇主和求职者虽然使用相同的词,但讲的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拿“技能”这个词来说,找工作的时候,我们可能被拒绝了,一些雇主会说——“你没有我们要的技能”。你以为他们所指的是诸如分析、研究、沟通等能力。不,他们实际上说的是“经验”,虽然用的词是“技能”。典型的雇主说法是:“我们找的是具备5年向24~30岁人群推广软件产品经验的人。”
你应该把雇主的世界看作国外,拜访之前必须学习他们的语言和风俗。这种想法来自《没人失业》一书的作者。本书建议当你第一次接触商业世界时,你得把它当作外国一样,不得不学习全新的语言、文化和习俗。就业市场也一样,当失业时,我们必须像雇主一样思考,搞明白他们是怎样招人,然后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换句话说,得投雇主所好。
所以,让我们看看雇主的世界。在“招聘”这场游戏里,雇主谈不上绝对强势,但往往大权在握。这解释了为什么就业体系有时让你崩溃,因为它不是为你我而设,而是由他们、为他们而设的。他们和你我完全不同(这是我称他们为外国的原因!),这导致了下面的五个对比:
(1)你想让找工作成为录用游戏,但他们把这看作淘汰赛,直到最后才分出输赢。大公司和企业负责人扫视桌上的那堆简历,首先是找出该淘汰的。最后,他们希望只有一个人还站着。
(2)你希望雇主翻山越岭、不辞辛劳主动来找你。是的,绝望的时候他们会这么做,一些人事部门员工会没日没夜地上网找人。但总体来说,雇主还是希望你积极点儿,主动去找他们。
(3)想到找工作,你希望雇主只从你过去的职场表现——总结在简历里的——来评判你是否合适。而实际上,招聘的人将通过面试对你的行为进行全面评估。
(4)你希望雇主很认真地看你的简历,尤其你还在他们的网站上张贴过。但实际上只有45%的雇主会看,而55%的雇主,根本不会看。知道这个,你就会看开了,他们并不只是针对你自己。
(5)你希望雇主因为要提高用工率而雇用你。不幸的是,大多数雇主只会在他们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增长时才会雇人。
另外一个事实是,雇主和求职者的核心价值观不同。找工作的时候,我们的策略是尽可能地找遍整个市场,所以追求的是覆盖率。我们海投简历、广泛撒网。
而用人单位首要考虑的是风险。雇主想冒最低风险招到人,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低风险方式,比如内部提升、将临时工转正等方式来填补空缺。因为他们了解这些人的表现。
①通常情况下,实习是快速了解职场语言的好方式,如果实在没有,不如去问问那些在职场中的朋友,看看他们怎么说。——译者注
下图解释了雇主和求职者价值观的不同。
不论思维如何变化,双方在求职这件事情上都是不平等的,雇主有权力决定要不要你,而你却很少有机会去决定要不要他。所以这不是争论对错的时候,这不是课堂上,在找工作这件事上,我们要考虑得失。
自2008年以来,劳动力市场确实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随之而来,找工作也发生了这样的转变。
所以,希望在于,并不是没有工作,而是你该更新找工作的方式了。当下,你能找到工作并不是取决于你做得有多好,而是应该知道哪里能找到工作。
如果你学了这些新的求职技能,会让你活得更棒。这里有些关键点你需要记住,我列举如下,希望你能在本书中一条一条地找到。
定律#1:你是主动者
求职策略在于,传统方式是你改变自己适应工作,而现在创新方式是你了解自己,寻找适合你的工作。
定律#2:自我探索很重要
成功的求职者一开始是探索自我(见第八章)而不是寻找职业。
定律#3:创新求职要回答三个关键问题:什么?在哪儿?怎么去?
什么技能你最愿意用?
在哪里你愿意用这些技能?哪个领域、什么组织、和谁?(你的宜居地点、你的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生活的价值和目标、责任和薪水)
怎么去发现这种工作的头衔和名字、工作地点以及你的雇主?
定律#4:寻找你所爱而不是你能行
不是找你能做得好的工作,而是你愿意使用技能的工作。热情加上竞争力才是最好的职业保险。你最有热情的、有天赋的,并具备技能的,才是你的最爱。
定律#5:创新求职中,找工作就像职业转换
把你过去的工作拆分成零件,然后以一种新的方式组装,这就是一份新的工作。
定律#6:处理优先级
列出你所有特点的优先级。你需要确信你的工作就是你梦想的工作,我发明了一个优先级工具可以帮你比较和确定。
定律#7:无论是否有空缺,去你感兴趣的公司看看
不要等对方贴出招聘启事才去看,这时可能竞争者也会增多。
定律#8:关注中小企业(25人、50人和100人以下)
这是找工作概率最大的企业。
定律#9:在公司中,最好避开HR部门
HR在公司中就是帮老板去伪存真的,所以尽量不要在面对HR时说错话,尽可能和能决定是否要你的人直接沟通。
定律#10:简历是最差的求职方式
雇主每天面对成堆的简历来决定先不要谁和面试谁,所以录取率极低(1/270)。如果你懂,有12种找工作的方式,那问题是到底哪种成功率最高?过去4年,我们总结出效率相对较高的4种方式:
(1)开始于自我探索(比投简历高12倍)。
(2)加入俱乐部(比投简历高10倍)。
(3)用电话黄页(比投简历高3倍)。
(4)到50人以下的公司,直接面试(比投简历高7倍)。
定律#11:用内部人脉获得面试
简历只是一种见到雇主的方式,如果有可能,用内部人脉获得这样的面试机会(内部人脉对你想去的公司和你自己都相当了解,所以能做中间人)。
定律#12:会用三种不同的面谈方法(详见第四章和第九章)
实际上,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你会碰到三类面谈。根据你在寻找什么能把它们区分开来。更重要的区分是:你在和谁谈。
(1)谈着玩儿或练习。这是指与同样热衷某些事情的人交流,比如都喜欢剪贴簿、旅游、健身、跑步等。
(2)搜集信息面谈。这是指和做过或正在做你心仪工作的人交流,或向信息专家、感兴趣领域的高手请教。
(3)求职面试。和雇主交流,不是和HR,而是和那些有权录用你的人交流。
定律#13:在面试中雇主最想了解的只有五个问题
假设你同一个能拍板的人进行面试,而不是和初面筛选候选人的HR,面试开始到结束,即使雇主没明确提出,这些问题也在表面对话之下,潜藏在其他话题里。面试中,你能做的就是帮助雇主弄清楚这五个问题,这会让你脱颖而出。
(1)“你为什么来这里?”这个意思是,“你为什么敲我们的门,而不是去别人家?”
(2)“你能为我们做什么?”这个意思是“如果录用你,你能帮我们应对挑战吗?你有何技能?对这个主题或领域了解多少?”
(3)“你是什么样的人?”这个意思是“你适合吗?你的个性容易相处吗?你和这里的人有同样的价值观吗?”
(4)“是什么将你和其他19个,甚至900个申请人区分开?”这个意思是,“你有更好的工作习惯吗?早来,晚走,有始有终,高效率,高标准,不待扬鞭自奋蹄……”
(5)“我们请得起你吗?”这意味着,“如果要录用你,我们得花多少钱?我们愿意付、能付那个数目吗?”预算有控制,而且你赚的不能和组织机构图里位于你上面的那个人一样多。
定律#14:面试注意守时
(1)50—50原则。研究表明,被录取的是那些用50%时间说、50%时间听的人。如果你讲太多,对方会认为你忽略了组织需要;如果你讲得太少,对方会以为你有意隐瞒什么。
(2)20和2。研究表明,该你说话或回答问题时,如果想给雇主留下好印象,一次尽量不超过2分钟。实际上,有时一个好答案只需要20秒来阐述。(时间不要过长,否则人家会觉得你哼哼唧唧,缺乏沟通技巧。)
(3)过去、现在和未来。面试官问题的时间框架,越从过去移向将来,你可以认为面试对你越有利。
定律#15:面试结束后,询问录用机会
面试(终结)前,假如你觉得喜欢对方,你就可以直接问:“谈到这里,你能给我这份工作吗?”这句话经常能帮你获得工作。
定律#16:面试结束后当天发感谢信
向你接触的任何人发感谢信,无论是纸质版还是电子类型。
定律#17:记住求职就是一个不断被拒绝的过程
求职的过程就像这样一个过程:“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好吧。”所以即使你被拒了,也不要把它扩大化,这只不过是个“不”,失败是成功之母。
定律#18:永远有备选项
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备选项,这意味着你不止有一条路、一个目标。这个习惯有些人觉得就是应该如此,但有些人还要慢慢养成。
加油吧,这是一个全新的求职世界。如果你不是太弱,就开始面对这个不受控制的世界吧。只要你掌握了上述窍门,就会掌握找到更有意义的工作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