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声辨人心
闻声辨人,喜怒哀乐是重点。欣喜之声,犹如翠竹折断,其情致清脆而悦耳;愤怒之声,犹如平地轰雷,其情致豪壮而强烈;悲哀之声,犹如击破薄冰,其情致破碎而凄切;欢乐之声,犹如飞舞雪花,其情致宁静而轻婉。
一般来说,声音与说话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关系密切。曾国藩曾经说过:“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轻清上浮,重浊下坠。始于丹田,发于喉,转于舌,辨于齿,出于唇,实与五音相配。 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调。 闻声相思,其人斯在,宁必一见决英雄哉!”
闻声辨人,喜怒哀乐是重点。欣喜之声,犹如翠竹折断,其情致清脆而悦耳;愤怒之声,犹如平地轰雷,其情致豪壮而强烈;悲哀之声,犹如击破薄冰,其情致破碎而凄切;欢乐之声,犹如飞舞雪花,其情致宁静而轻婉。
春秋时期有一位闻声辨人的高手,就是郑国的政治家郑子产。
有一次,在他外出巡游之时,突然听到山那边传来妇女的悲怆之声。随从们目视子产,等候他的命令,准备救助,不料子产却下令立刻逮捕那位妇人。随从不敢多言,遵令面行,逮捕了那位正在丈夫新坟前哭丧的女子。人生有三大悲: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可见该女子的可怜。以郑子产的英明,对此女动粗是不对的,其中缘由,正是因为郑子产的闻声辨人之术。郑子产事后解释说,那妇女的哭声,没有哀伤之情,反而有恐惧的意味,故疑其中有诈。审问的结果,果然是该女子与人通奸,谋害了亲夫。
《礼记·乐礼》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通过声音就能感知事物,人的声音随着内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说:“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
大多情况下,声音平和,则内心宁静;声音清亮和畅,则内心畅达;声音偏向激越,则内心渐趋兴奋;声音迟缓低沉,则内心消极郁闷;声音沙哑浑浊,则内心紧张不安;声音清脆而节奏分明,则内心诚恳坦然;声音如细水长流,则内心宽宏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