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炒股票炒房产
温州人赚钱务实而精明,务实就是没有把握的事情不做,精明就是能够分析某项生意能否赚钱。因此,温州人炒房不炒股。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敢于冒险的温州商人几乎都不炒股。其实,这正是温州商人聪明之处:他们敢闯,但决不乱闯。他们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不妄想一夜暴富。一旦看准某个商机,就会扎下根来,踏踏实实地赚钱。
据温州市城调队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温州参与炒股的居民仅占城镇居民家庭总数的7.2%,远低于浙江省23%的平均水平。同时,在该调查中显示,温州人资产投资的流向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做生意,其次是投资房产,股票被排在了第八位。
对于温州人的不爱炒股,上海人很是不明白。《解放日报》甚至还曾把“温州股票不热”当新闻。一向以头脑灵活、精明能干著称的温州人,超前意识强、勤劳而不甘落后,事事都走在国人前头,可是,唯独对股市避而远之,这是为什么呢?
炒股好比赌博,这是很多股民的切身感受。而赌博是一种病态反应性疾病,在赌徒身上,几乎反映了人类的全部缺点。赌徒基本上是这么一些人:急躁易怒之人、过度紧张之人、患得患失之人、没有节制之人、意志不坚之人、拼命三郎之人、不听劝告之人、得意忘形之人……
因此,做人实实在在,做生意脚踏实地的温州人决不会炒股。那么,温州人炒什么呢?炒房!
开始于1999年的这一轮中国房价大涨中,温州人以其大胆、敏感,赚足了钱财。而且这些炒房大军还是“业余”的投资者,其中还以中年妇女为主,她们自知资金不多,文化程度不高,就利用银行的贷款频频出击。他们东征上海、杭州;南下广州、深圳;西取重庆、成都……一路下来,他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
温州现有民间闲置资金上千亿元。因为温州人极为务实,只想投资,不愿投机,因此那么有钱的温州,股市却一直冷冷清清、静悄悄,这就是温州人特有的经商理念。更多的温州人喜爱做实业,或办厂经商,或投资开发。因此,有了闲置资金,转向购房置业,也就顺理成章了。
温州人对于炒房的热情,有人以“买房如买菜”来形容,这虽然有些夸张,但下面这几个温州人炒房的镜头,就足以让人瞠目结舌了。
在上海:陆家嘴102套住宅仅两天就被温州人一抢而空,成交近亿元;在杭州:西子湖畔每平方米逾万元的“黄金房产”的主人大多是温州人;
在重庆:温州人昼夜排队抢购时代广场,最多一人买下一个楼层1000余平方米的商铺;
在苏州:苏州大学学生公寓数十套房子不到半天时间就被温州炒家抢购一空;
在北京:2003年国庆期间推出的北京丽高王府别墅在温州房交会之前就被预订一空;
在成都:熊猫城一年时间在温州的销售额就达2亿元;
在昆明:一个姓朱的温州人独吞1000多个摊位;
在喀什:至少1000名温州人吃下喀什商贸城半壁江山;
在香港: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推出的钻石豪宅“海名轩”为维多利亚港地标,每平方米均价港币7.5万元,温州人不声不响地将11套收入囊中。
在过去的财富神话里面,一夜暴富后的人可以将10个手指都戴满黄灿灿的金戒指;而今天,炒房的温州人身上挂着很多把钥匙。这等故事曾见诸多家媒体,唯一的差别是腰上所挂钥匙的多寡,有挂22把钥匙的、35
把的、50把的、最惊人的是72把。
一个在上海炒房的温州人,身上就有着60把钥匙,他将房产全部租了出去,每天的唯一工作就是按照钥匙的顺序,挨家收租金。一天两户,轮一圈,一个月正好收完一遍租。
这个温州人其貌不扬,和颜悦色,虽然身家数百万,却很节俭,一般不会“打的”,每次都是挤公交车上门收钱。如果不知底细,的确容易被误认为是抄煤气表或催缴电费的。有钱不张扬,经商很务实,从这个人的身上,我们就能解读到温州人为什么不炒股而炒房了。
很多诚实的人都曾抱怨是温州人炒高了房价,甚至对温州人恨之入骨。其实,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楼盘摆在那里,人人可以去买、去炒,为什么自己不去炒呢?有人说那是因为温州人有钱,但要知道,也有很多温州人是靠借贷来的钱炒房的,旅行时他们有时候还要因为5元钱盒饭的品质要跟带团的人理论。
周芳不过是“温州炒房团”里面的普通一员,24岁开始炒房,跟随温州炒房团周游全国,所到之处,房价一片“飘红”。从最初的个人炒房,到如今与人合伙开起房产代理公司、带“团”炒房,如今的她身家早已超过百万。
1999年,周芳的主职是做保险,因为业绩好,手就里有了十几万元闲钱。她想,钱放在银行里,利息那么少,应该做一些投资。
然而选择什么样的投资呢?当时才24岁的周芳,既不太懂相关的专业知识,又从没认真动脑筋盘算过。
懵懂懂中,她想起以前看书翻杂志,看到很多富翁都是做房地产起家的。于是,在对于“暴富”的一种模糊憧憬中,周芳去了第一个房展会。
当时温州还没有兴起炒房热,房展会上,看的人多,买的人少;自住的人多,投资的人少。
那次周芳看中了一个名叫嘉景花园的项目,位于温州新城,地段很偏,但周芳不介意。她的想法是,温州老城区差不多都建好了,市区肯定要往新城发展;而且当时温州没有太多成片的小区,而这个小区的盘子较大,造型也很漂亮。
左思右想,周芳把心一横:反正自己还没房子,买就买了,投资不行也可以自己住。那时她也不懂应该怎么挑,就很随意地选了一套房子买了。首付了30%,其余选用了银行按揭。令周芳又惊又喜的是,不过四五个月的时间,房价很快从每平方米3380元涨到了4300元。
尝到甜头之后,周芳把赚钱的主要目标瞄准房地产。哪里有房展会、推介会,她都会去,留下信息,房产代理公司就会主动打电话给她。
开始时她只在温州买来买去,顺利做成三四套房后,她开始向外地发展。
周芳做的第一个外地楼盘在江苏昆山。2001年,周芳的一个熟人去昆山做生意,回来后跟她说:“昆山的房子挺美的,但房价很便宜,不到两千块钱。”周芳就带着另一个同事去了昆山。昆山离上海很近,绿化很好,台资企业比较多;而当时上海房价已开始上涨。周芳分析,昆山的房价也会涨,而且空间很大。
当时有个楼盘的房价不过1800多元,每套100多平方米。那里的政策非常宽松,每套订金只收1000元,而且时间差比较长,交订金后3个月左右才转“大订”。不仅那1000元钱是随时可以退的,而且“大订”也只有1万元钱。于是,周芳就带动了二三十人一起炒,有了点儿“炒房团”的样子。他们一起包了一整幢楼。后来,每套房最少赚了2万元。
昆山算是初战告捷。到现在为止,周芳已做过十几个楼盘,北京、上海、青岛、海南、重庆、成都……基本上几个大城市都去过了。因为做得比较顺,带动了周围的一批亲友和同事,周芳就和别人成立了一个代理公司,开始牵头组织“炒房团”,去外面看楼、组织推介会和房展会等等,从单纯的投资者成为一个专门从事这个行业的团队。
温州人喜欢炒房、善于炒房的原因,说到底,还是因为温州人的商人本性:赚钱第一、精明过人、眼光长远……
温州人炒作房地产的来历是这样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温州人几乎挨家挨户盖起了新楼房,当时盖新楼房主要是满足自己居住。
而到了90年代中后期,温州人已不满足一家一幢楼房的居住水平,又开始疯狂地建新房或购买商品房,因此有的人家一户就拥有了几套房子。
他们将过去的房子转手出去,或者一直闲置在那里。这样超常的购买力导致当地房价几年来一路攀升,至今房价仍居高不下。
温州人多年摸爬滚打的市场经验,也成就了一批炒楼的行家里手。温州人炒热了本地房地产,又开始炒外地。先是进军杭州,继而挺进上海,然后四面出击,向北跨越长江,转战青岛、济南、北京、哈尔滨、大连、沈阳;向西则溯长江而上,攻克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向南则是奔赴海滨城市厦门、海口、三亚·……
温州人赚钱务实而精明,务实就是自己不能把握的事情是绝对不会去做的。因为他们不能把握股票的涨跌,所以他们不会去炒股。而精明则表现在他们能够通过仔细地分析来判断某项生意是否能赚钱,对于炒房正是这样的。
对于在全国各地频频出击的温州购房团,人们都知道他们“下单迅速,团体购买,出手很大,快进快出,富有视觉冲击力”。
很多人一直都为房屋买卖中的“霸王”条款愤愤不平,而温州人买房只要看中了某处楼盘,拿在手中的购房合同看都不看,随手就签,偏偏就能赚大钱。
说到底,这还是温州人头脑精明,对商业机会有着天生的敏感性。
秦皇岛一房产公司老总曾佩服地说:“温州人对市场的分析太细致了,他们先分析秦皇岛的环境要素对房地产升值的影响力,再分析中央取消“夏都”后,秦皇岛市投入100亿元资金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扩张了房地产的升值空间,又将秦皇岛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的房价与对岸大连每平方米1万元的房价作比较;为了了解当地的生活水平,他们会向餐馆服务员细细询问每月的工资收入等,最后才认定秦皇岛的房价有上升的空间。”
因此,温州炒房团不仅仅是单一的大小老板,还包括一般的工薪阶层,炒房项目也从炒住宅楼逐步转到炒商铺、写字楼。温州人炒楼带有明确的目的,就是赚钱。因此,他们往往选择客流量大、经济发达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
他们在这些城市蹲点寻觅楼盘,每天上午待在房间里睡觉,下午去看楼盘,晚上去收楼盘。这些炒家们每天见面问候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那里有楼盘吗?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