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到钱眼里去了
温州有许多大街小巷,大街上商铺林立,这和许多城市一样。然而不同的是在温州的小巷里(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巷,一般人还不知晓的小弄堂),有许多特别小,所以就只能勉为其难的称之为“饭店”的“饭摊”,它们没有店名,没有招牌,几张桌子、几条凳子、一个灶台、一个大桌板上放满了各色各样的菜肴,虽然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也十分整洁和干净。它们的价格让你无法想象,一顿饭也就只有三五元钱。花这样的钱吃到正宗的温州家常菜,还有家的感觉,因此这样的“饭摊”是不愁没有生意的。为什么会那么便宜呢?是低经营成本造成的,因为房子是自家的(不计房租),劳动力也是自己的一家人(不求高薪还任劳任怨),工作随意而自然。
还有,你随便走进温州的哪一条小巷,都不难看到这样的风景:有一个小板凳,小板登上坐着一位老人,老人前面放着一张小桌子,摆着一个电话(电话线是从自家里拉出来的),电话旁边摆着为数不多的饼干、牛奶、小电池、小纸巾之类的小食品、小生活用品,老人悠闲地坐在那里,等着路过的行人打公用由话或顺手买点早餐点心。
上面的两个例子,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温州人公认的“勤劳与吃苦精神”,一种赚钱的平常心态。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感觉到了一种是大家一直在说的“温州人是中国的犹太人”的真实写照。小小的摊点,就足以说明他们的商业头脑。温州人不放过赚一分钱的机会,在他们眼里,到处都是商机。
在温州流传着两个老太太赚钱的传奇故事,这两个故事一定会让你由衷感叹:温州人直是“可怕”。
20世纪80年代,温州平阳的一位老太太,看到家乡人外出收购兔毛能赚钱,她老人家也坐不住了,也想走出家门赚钱。可是她不会说普通话,也不识字,怎么办呢?老太太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请人代写了两张纸条,一张上写着:“我是温州平阳人,请帮我买车票。”另一张上写着:“我要收购兔毛,每斤多少钱?”分别装在左右两个口袋中,就是凭着这两张纸条,老太太竟然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成了收购兔毛发家的万元户。
另外有一个老太太也同样不会说普通话,不识字,但是她却闯进城市大大小小的单位推销自己家庭作坊生产的小商品。她的独特的营销方法就是自己的左右手,她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先伸出右手,掌心中写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在引起别人强烈兴趣的同时,她又亮出自己的左手,上面写着:“买我的产品,给你20%的回扣。”就是凭着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双手,老太太神奇地推销出自己的小商品,她拿到了一张张让人眼红的订单。
温州人就是凭着自己的精明和良好的心态,抓住哪怕很少利润的商机,踏踏实实地经营。他们不幻想一夜暴富,他们乐观旷达、特立独行,终于走出了一条自己特色的财富之路。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两个推销鞋子的推销员去一个偏远城市寻求广阔的市场。他们到达这个地方后,却发现这个城里的人竟然都不穿鞋。于是其中一个推销员垂头丧气地说:这里没有一个人穿鞋,根本没有市场,还是换个地方吧;而另一个推销员却兴奋地大叫:太棒了,我一定要让这里所有的人喜欢我的鞋。温州人自然就是那第二个推销员,他们天生会做生意,不放过任何商机,不放过任何赚钱的机会。他们对市场有特别的敏感,不管天南海北,只要有生意,就会去奔波。温州人赚钱的念头无处不在,他们无事不干。
温州人范鸣强携妻子和儿子来北京旅游。当他行走在川流不息的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感觉自己热血沸腾、心潮彭拜。他激动不已,忽然灵感突至,闪出了一个很奇妙的念头:为何不在庄严的天安门城楼开一家“马列书店”,专门出售伟人的著作?他设想的店内布局是这样的:店内以红黄“国旗色”为主色调,高处悬挂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的著作。在这个万众瞻仰的地方,利用人们的“红色情结”还愁生意不好做,书卖不出去吗?
对于他的这个想法,很多朋友都笑话他,认为他是不是疯了,“竟然想在天安门城楼开书店,那可是在太岁头上动土,不吃红灯才怪呢?”
倔强而执著的范鸣强相信自己的判断是可行的,他在找机会。
1999年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恰恰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30周年之时。范鸣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他神色肃穆地叩开了天安门城楼管理处的大门,结果是在范鸣强的意料之中,又在许多人的意料之外。天安门城楼管理处当即就拍板同意,为了表示对这块“红色阵地”地热情支持,还破例免收租金。
温州人就是这样。对于赚钱,他们没有不敢想的,也没有什么他们不敢做的。
温州人都是经商的高手,他们赚钱的念头无处不在,对于赚钱似乎有一种疯狂的迷恋。
一位温州女人在坐月子的时候经商,一年多也赚了不少。她就是温州美思春制衣有限公司的女老板唐思思。
初为人母的唐思思在温州府前街上买下一个价值200元的“宝宝袋”。这种“宝宝袋”既美观又实用,唐思思越用越喜欢,越看越可爱,就想打“宝宝袋”的主意了。她就在月子里做“宝宝袋”的生意,一年下来净了3.8万元。如今唐思思所经营的美思春制衣公司生产的女式休闲内衣已经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来老外的称赞。靠月子里的“宝宝袋”起家的唐思思如今正大把大把地从洋人口袋里掏钞票。
被称为“在厕所里淘到黄金”的温州人王麟权,他的创业史就更让我们不得不感叹温州人的“厉害”了:几华前,这位壮实的汉子悄悄辞别被兼并的陶器厂,成了一位下岗工人。下岗后的他,一时也不知道做些什么,大男人成天没事做呆得有些憋气。一天,家里的卫生坐便器堵了,排泄物怎么也下不去,惹得他很心烦。开始他乱捅一气,忙活半天也不见效。可就是这个“堵”,就打开了王麟权的茅塞。他想:既然自己为坐便器阻塞所烦恼,天下说不定也有同样的人和自己一样烦恼,如果能够鼓捣出个专门疏通坐便器堵塞的东西来,不是也方便了大家的生活吗。
王麟权很快就意识到这里面隐藏的商机。他一头扎进自己的小屋,虽然他只有初中文化,但长期在陶瓷厂工作,天天和卫生洁具打交道,具有相关化学试剂的经验。经过日夜钻研和反复试验,王麟权终于研制成功了专门用于厕所除垢、下水道疏通的化学制剂“洁厕精”和“塞通”。这项发明属国内首创,还双双获得了技术专利。王麟权还用自己的房间号为产品申报了商标“406”。
过些天,王麟权向妻子借来几万元私房钱,招了6名工人,一家小型规模的生产“洁厕精”和“塞通”的公司就开张了。这些产品少有厂家关注,但千家万户都离不了,销路自然不成问题。由于产品对路,需求量大,产品很快行销国内市场。
1991年的海湾战争让一个温州商人发了笔“战争财”:他在战争将打未打之际,就嗅到了死神将带来的大买卖,并火速行动,成功地抢到了为阵亡的联军士兵赶制运尸袋的订单!
当伊拉克战争硝烟弥漫的时候,精明的温州商人密切关注战局的发展,把眼光瞄准了伊拉克战后重建的商机上。一批温州人已冒险奔赴中东,特别是伊拉克周边的沙特、科威特、约旦等国,为抢占商机提前布点。等到战争结束,温州商人就会有“集体动作”。温州一家外贸公司的王总相信,当伊拉克重建时,他公司的这些商品肯定会走俏。他的公司出口商品主要是服装、纺织品、玩具、鞋等日用品,这些产品正是战后重建的基本用品。当年,这家公司就曾在阿富汗重建时挖到“一桶金”。2001年,他们在伊拉克设立了一个分公司。对于伊拉克重建,王总充满信心。他透露说,他们已将大批货物运抵伊拉克周边地区,战争一结束,就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伊拉克。王总说,伊拉克巨大的石油储量将最终转化为伊拉克人巨大的购买力,这个商机他们不可不占。
这就是“可怕”的温州人,没有他们赚不了的钱。他们认为有钱的生活才是真的生活,所以就不遗余力地赚钱,处心积虑地赚钱。在外人看来,他们钻到钱眼里去了,他们有些“唯利是图”,他们有些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