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置换定律——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
※角色互换,将会产生将心比心的情感活动。
※通过角色互换,“自我”与“他我”发生了碰撞,碰撞的结果是,“自我’不断缩小,逐步超向于“他我”。
“我要去当和尚”....
有个农民天天在田里劳动,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他自己觉得非常辛苦,尤其是到了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在身上像火烧一样,真是苦不堪言。每天去田里的时候,他都要经过一座庙,总是看到庙门前的大树下坐着一群拿蒲扇的和尚在乘凉,悠然惬意,好不快哉!于是,这位农民回家对他妻子说:“我不要当农民了, 我要去当和尚。”感到诧异的妻子略加思索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于是笑着说:“出家做和尚是一件大事, 去了之后,恐怕就回不来了,平日里,我都是在家做饭、织布、做些家务事,从明天开始,我就和你一起到田间劳动,一方面跟你学些以前没有做过的农活,另一方面尽快把当前的农活做完,也好让你早些到庙里去当和尚。”
从此以后,夫妻二人早出晚归,中午为了不耽误时间,妻子都是提前回家做好了饭给送过来,二人就在离庙不远的地方一起用餐,不知不觉,田里的活儿也接近了尾声。农民打点行装准备去庙里,贤淑的妻子帮他准备好了行李亲自送他。到了庙里, 跟人说明了来意,那群和尚听了很惊讶道:“你们二人早同出, 晚同归,饭同食,寝同居。入对出双, 恩恩爱爱,有说有笑,幸福得让我们都有了还俗的念头,为何还要来当和尚呢?”
在心理学中,人们把交往双方的角色在心理上加以置换从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现象,称为角色置换效应。
每一个人都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有时集数个不同的社会角色于一身,但在具体交往时一般总是呈现出某个特定的角色。因此,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不仅习惯于从自己的特定角色出发来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的态度与行为,而且还习惯于自我中心式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出一幕幕角色冲突的悲剧。如果大家都能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一下 ,都能将心比心地换位感受一番,那么许多冲突、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这就是角色置换效应的积极作用。
有个男人非常厌倦自已奔波劳碌的生活,开始忌妒自己的老婆能天天待在家里,轻松自由。他想让老婆知道自己在外边风吹日晒多么不容易。于是他开始祷告:“全知全能的主啊,我在外边每天累死累活要千8个小时的工作,而我老婆每天只是在家闲着,就这样她有时还要向我发脾气,我要让她明白我每天是怎么过的。求求您让我和她掉换一天吧!” 主听到了他的唠叨,微微一笑,满足了他的愿望。
第二天醒来,当然了,这时的他已经变成了他老婆的模样。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的老公和孩子们准备早餐,吃完早餐后,再给孩子们准备午餐,接着开车送他们去学校。回到家中,他并不能闲下来,因为还要把一大堆衣服送到干洗店。回来的路上又去银行办了点事儿,然后去超市买东西,准备午餐。回到家,择菜、洗菜、做饭。
吃完午餐洗涮完毕,开始给小猫和小狗喂食,还要给它们洗澡。这时候已经是下午1点多了,匆匆忙忙整理完床铺,还得给地毯吸尘除尘,给厨房擦洗地板。接着赶紧开车去学校接孩子,回来的路上还要问他们一天的表现。回来后给他们做了牛奶和点心,又要督促孩子们做功课。
抽出空闲,马上架起烫衣服板开始熨衣服。4点半的时候,停下手中的活儿,开始削土豆,洗蔬菜做沙拉,并得给猪排沾上面包屑,预备晚餐。晚餐吃完,又一次进厨房收拾,冲洗碗碟。然后到阳台收衣服叠好放进衣橱。接着又要给孩子们洗澡,讲故事哄他们入睡。
到了晚上9点,所有的事情才告一段落,这时候的他实在是撑不住了。满脸疲惫的他跪在床边向主求救:“主啊,我实在是受不了, 我怎么这么傻呢,竟然去忌妒自己的老婆在家待着!求求你了,把我变回来吧!”
角色冲突的双方原本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考虑对方,即使有所考虑,也是为了赢得角色冲突的胜利而知彼罢了。因此,双方根本就不能平心静气地进行交往,而都是从己方利益出发据“理"力争,斗得你死我活,不可
开交。
妻子在厨房专心致志地炒菜,他丈夫站在旁边一边看一边唠叨:“ 小心,火太大了,油放多了,哎呀,你都没放盐哪,快快快,菜都煳了!”妻子满脸怒色道:“不用你教,我知道怎么炒菜!”她丈夫悻悻然道:“我知道你会炒菜,不过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开车的时候,你在一旁指手画脚,我当时的感觉会怎么样?”
双方角色互换后,迫使双方都从对方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感受到不同角色的差距,感受到原先行为模式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良好的同类反应。
实际运用
★不要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
★把自己置身于对方的处境,将心比心或许能化解让你原本无法理解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