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对手逼入墙角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人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的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盂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沪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这就是示之以威,而后网开一面,从而造成威慑的例子。而将此一策略运用得出神人化的,则当属宋朝赵鼎。
宋高宗时,刘豫在山东张贴告示,散布谣言说:掌管天子御用药物的太监冯益派人收买飞鸽。告示中并有一些不敬的话。山东境内传播着许多流言。泗州知州刘纲将情况上奏朝廷,枢密使张浚奏请皇上,要求斩掉冯益以消除流言蜚语。
赵鼎继而上奏:“冯益的事确实十分暖味不清,值得怀疑。此事有关国家大体,朝廷如果忽略了不加处罚,外面的人必然认为是皇上派他去的,有损于圣德。不如暂时解除他的职务,派到外地去任职,以清除众人的疑惑。”高宗欣然应允,将冯益调往浙东。张浚认为赵鼎与自己在唱对台戏,十分生气。赵鼎说:“从古以来,凡是想处置坏人,搞急了,他们的朋党会互相勾结,反而招致大祸;缓一缓,他们之间就会互相排挤,不攻自破。现在冯益犯了罪,杀掉他,并不足以叫天下人拍手称快。但是一杀他,众太监们会害怕皇上杀了一个,就会想杀第二个,必然会竭力争取减轻冯益的罪责。不如贬谪他,将他放到远离京师的地方既无损于皇上的尊严,冯益自己看见受的处罚很轻,也不会花费心机去求人,争取回到原来受宠的地位。他的同党见他被贬,必然会伺机窥求上进,哪里肯让他再进宫呢?如果我们着力排挤他,他的同类必然会因此而畏惧我们,他们会勾结得愈发紧密,我们就无法攻破他们了。”张浚听了赵鼎的分析,十分叹服。
所谓“狗急跳墙,兔子逼急了也会咬人。”一旦遭受这种孤注一掷式的抵御,就算你不会失败,也将会使元气受到损伤,从而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对付奸佞小人,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操之过急,他便有可能狗急跳墙,乱咬一通,这对你自己也不见得有什么好处,正所谓”投鼠忌器”。
鲁迅曾经说过:“沉默啊沉默,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灭亡!”生活中确有这一类人。平常默默无闻,与人为善,处处小心,甘愿吃亏,如果发起怒来,他可能让所有认识他的人瞠目结舌。超负荷的逼迫,往往是使人产生反常举动的导火索。
懂得做正确的事,要比懂得正确地做事重要得多。有道是分寸方圆自在处世之道,以中为度,不即不离,中和为福,偏激为灾。只有掌握了处理事情的分寸,才能方圆自在,游刃有余。把握分寸就是阴阳调和,刚柔相济,讲求平衡。天去平衡,过分偏重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矛盾就会激化,就会出毛病,就会引起强烈的反作用。每一种力量都像弹簧一样,压的力量越大,反弹就越高,反作用力就越大。
当我们自认为把对手所有的机会都断绝时,却可能使自己也失去了机会。如果我们把某件事做得太绝,不仅损伤了别人,也会害了自己。事情的变化是复杂的,当我们把对手逼进一个死胡同时 ,我们也进入了这个死胡同,也许在外面还有一个对手守在胡同口窃窃自喜呢。被你阻在死胡同的对手会“狗急跳墙”,“咬”得你元气大伤,外面又有大敌,你不死,也会褪几层皮,这样做又有何用?
何况事情发展方向是多元的,人的发展也是多元的,你认为把对手逼上了绝路,可能对手“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对手逃脱此劫,养好伤,恢复了元气,对你已存在一股彻骨的仇恨,这时的你又得为这个对手殚精竭虑,这样又为你在成功的路上多添加了一个障碍。
因此我们应你守一个原则:无论我们怎样对付对手,总得给别人留一条退路,也是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归师勿遏,师必阙,穷寇勿追。——孙子
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客人。一一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