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姆效应——经常被算命先生利用
※认识你自己。
※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都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时常为此感到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小爱因斯坦来说就如同耳边风。 这样的情况持续到他16岁那年的秋天才有所变化。有一天上午, 他的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然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可以说就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父亲对他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一起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个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就在后面。最后,我们两个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的时候,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后来, 等我们钻出烟囱,就发现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的身上却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当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里想我一定跟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立即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的杰克大叔呢, 他看我钻出烟囱时身上千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是干干净净的,就只草草地洗了洗手然后就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听罢故事的爱因斯坦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后, 就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是不能做你的镜子的, 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 白痴或许都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这个效应是以一位广受欢迎的著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来命名的,他曾经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针对这种效应做过一个实验, 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检查表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该描述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已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已”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认识自己”的目标距离我们仍然还很遥远。探索其原因,我们不能不提到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已行动的参照。
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 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的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已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戴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在生活中,这种效应的典型反映是在算命过程中。
很多人在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只要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要学会面对自己。有这样一道测验人的情商的题目:当一个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后,她醒来发现自己一丝不挂时,第一个反应会是捂住什么呢?答案是尖叫一声,然后用双手捂住自已的眼睛。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不愿面对自己的例子,因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认为是缺陷,就通过自己的方法把它掩盖起来,但这种掩盖实际上也像上面的落水女人一样,是把自己的眼睛蒙上。所以,要认识自己,首先必须要面对自己。
第二,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相当的信息收集,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替人割草的孩子打电话给一位陈太太说:“您需不需要割草?”陈太太回答说:“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这个孩子又说:“我会帮您拔掉花丛中的杂草。”陈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这孩子
又说:“我会帮您把草与走道的四周割齐。”陈太太说:“我请的那人也已做了,谢谢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孩子便挂了电话。孩子的哥哥在一旁问他:“你不是就在陈太那儿割草打工吗?为什么还要打这个电话?”孩子带着得意的笑容说:“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这个孩子可以说是十分善于收集针对自己的信息,因此可以预见他的未来成长以及可能取得的成就,绝非是一般小孩子能比。
第三,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已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
第四,从重大的成功和失败中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有人说,“成功时认识自己,失败时认识朋友”,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归根结底,我们认识的都是自己。无论是成功时还是失败时,都应坚持辩证的观点,不忽视长处和优点,也要认清短处与不足。
实标运用
★学会正视自己的缺点。
★人和人可以比较,但如果比较的结果是妄自菲薄或者骄傲自大,还不如不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