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优势效应——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
※竞争是人们的天性。
※“双赢”将会使你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一)"天价"出售……
有一对夫妻要离婚,对于财产的分配问题,法院是这么判决的:丈夫应该把自己财产的一半给予妻子。
丈夫一听,觉得让妻子平白无故地得到一笔巨额财产实在是太便宜她了,于是他想到一个办法,把自己所有的财产以“天价”进行出售。为什么说是天价呢?因为他把价值几百万美元的房子和车子统统以十美元的价格出售。
结果是,妻子没有得到什么财产,丈夫也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原本属于自己的财产。
(二)让邻居付出的代价……
上帝对一个人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三个愿望, 可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那个人一听,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并问上帝他必须答应什么条件。
上帝说:“条件就是当你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的时候, 你的邻居将得到你所得的两倍。”
这个人一听,答应了。他开始提出第一个愿望: 拥有一幢漂亮的房子。他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他又提出第二个愿望: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他的这个愿望也很快被实现。接着, 他开始对上帝提出第三个愿望了:请把我打个半死。 上帝一听,很是奇怪。遂问他: “你为什么要让自己受苦呢?”这人回答说:“如果 把我打个半死,那邻居就会被打死,虽然他从我身上赚到了一点便宜,可他得付出代价。”
在涉及双方共同利益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已是强者,不能容忍对手比自已更强大,在人的骨子里,竞争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当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选择竞争,即使是两败俱伤也无怨无悔。
在《让邻居付出的代价》这篇故事里,为了不让别人得到好处,那个人宁愿自己被打个半死。这体现的也是竞争:我不能让你比我得到的更多!
有一个实验也许更能形象地说明竞争优势效应:心理学家把参加实验的学生分成很多组,每一组是两个人,他们彼此都是在独立的空间,是分开的,不能进行商量。心理学家让他们每个人写下自己想要得到的钱数,如果他们两个人写下的钱数加起来恰好是100或者小于100,那么,他们就能得这些钱。如果他们两个人的钱数相加大于100,比如说是140元,那么,他们每个人都必须付出70元给心理学家。
结果会是怎样呢?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得付钱给心理学家,因为没有一组的学生写下的钱数之和小于100。
鹬蚌相争的故事也许大家都知道。
一只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不料,飞来了一只鹬鸟,伸嘴去啄它的肉,河蚌急忙合起两张壳,紧紧地钳住鹬鸟的嘴巴。
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
河蚌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死鹬鸟。”
两个谁也不肯松口。这时,一个渔夫走过来看见了这种情景,便走过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这虽然只是一则寓言,但它充分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性——即使同归于尽也不让对方获得好处。
双方的利益发生冲突会导致人们选择竞争。
在双方具有共同利益的情况下,如果利益分配不均衡以及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矛盾,也会促使人们选择竞争。
那么,针对这种竞争优势效应给我们带来的负面作用,有没有办法消除呢?
心理学家认为,沟通可以消除竞争优势效应给我们带来的副作用。如果双方就一个问题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就利益分配问题达成一个共识, 则完全可以避免竞争优势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双赢”。
当你处在一个竞争环境中的时候,只有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进行良好的合作,才能在竞争中贏得胜利,否则只能是两败俱伤。
一只狮子和一只野狼同时发现一只小鹿,于是商量好共同追捕那只小鹿。当野狼把小鹿扑倒,狮子便上前一口把小鹿咬死。但这时狮子起了贪心,不想和野狼平分这只小鹿,于是想把野狼也咬死,可是野狼拼命抵抗,后来野狼虽然被狮子咬死,但狮子也深受重伤,无法享受美味。
试想一下,如果狮子不如此贪心,而与野狼共享那只小鹿,岂不就皆大欢喜了吗?
利已如果只是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必不可能长久,同样,只有一方获利的合作也不可能持续下去。只有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共同发展,才可以达到“双赢”的局面,从而使利益链条实现良性发展。
实际运用
★多和对方就利益问题进行沟通,达成共识。
★“双赢”才是最佳的选择,合作的过程中应少些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