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效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天生就是有情性的。
※没有绝对的平衡,也没有绝对的适应,危机总是存在的。
蚂蚊和蝈蝈……
一群蚂蚁在一条弯夸曲曲的小路上热火朝天地忙着,干劲十足的它们现在根本没时间休息,都在忙着搬运食物。可是, 有一只蝈蝈却在路边凉爽的树荫下,悠然自得地唱着歌儿。
看着整天辛苦劳碌的蚂蚁,蝈蝈觉得它们很傻,于是问道:“你们这都是干什么呢?大热天的, 不休息,不喝水,不唱歌,搬来搬去,瞎忙活什么呀!"
“我们在夏季辛苦劳作,为的是有足够的粮食来过冬。"
蝈蝈听了后觉得很奇怪:“冬季的粮食? 这儿有的是食物, 青草、露水,可以充饥,又能解渴,怎么会挨饿?用得着再专门去搬运吗?再说了,离冬季到来还早着呢!现在就动手,有那必要吗?真是太傻了! 太傻了!这么热的天,都不懂得休息、娱乐、享受生命!”
蚂蚁听了就很不屑道:“等冬天来的时候, 大雪纷飞,再找食物就来不及了!你现在贪图玩乐不劳动, 不居安思危,那就等着冬天挨饿吧!”说罢,背着粮食走远了。看见蚂蚁走远了,蛔蝈心里嘀咕道:“我才不担心呢。”于是又继续唱起歌来,快活自在地歇着。
时间过得真快,夏天结束了,秋天来临了。没过多久, 秋天也快要过去了,可是唱歌玩乐的蝈蝈仍不肯准备过冬的食物。它总是说:“还早呢!早着呢!”
很快冬天就来了,树叶逐渐落尽,小草也变得一天天枯黄,一场大雪过后,大地白茫茫的一片,这下,蝈蝈是再也找不到食物了。冷飕飕的寒风吹来,饥寒交迫的蝈蝈,不停地打着哆嗦,万般无奈下,它想到了蚂蚁。于是,它挣扎着来到蚂蚁的家门口,向蚂蚁求援道:“蚂蚁大哥, 我都快饿死了,给我点粮食吧!”
蚂蚁开门出来,看了蝈蝈一眼说:“谁让你不准备过冬的粮食呢? 到了现在,才知道没有食物就过不了冬。告诉你吧, 假如不懂得居安思危,即使能得到安乐也不会太长久!”
青蛙效应强调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人天生就是有惰性的,总愿意安于现状,不到迫不得已多半不愿意去改变已有的生活。若一个人久久沉迷于这种无变化、安逸的生活,就往往会忽略周围环境的变化,当危机到来时就会像下文中的那只青蛙一样只能坐以待毙。
“青蛙效应”源自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进行的一次著名的“青蛙实验”:他们将一只青蛙放在盛满沸水的大锅里,青蛙触电般地立即蹿了出去。后来,人们又把它放在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任其自由游动。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往外跳,直到最后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
科学家经过分析认为,这只青蛙第一次之所以能“逃离险境” ,是因为它受到了沸水的剧烈刺激,于是便使出全部的力量跳了出来;第二次由于没有明显感觉到刺激,因此,这只青蛙便失去了警惕,没有了危机意识,它觉得这一温度正合适,然而当它感觉到危机时,已经没有能力从水里跳出来了。
人类的发展需要危机感与忧患意识。人们一旦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是不利的或者是相对恶劣的,一般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以达到自己与环境的统一和平衡。 但当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满意的时候,则会在相对平衡中失去潜在的积极性与进取心,放弃努力。这样,一旦环境因素有了变化,就会出现新的不适应,但又缺乏应有的适应能力,最终会被环境所拒绝或淘汰。
那么,应该如何把“危机意识”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呢?
首先,要做好随时接受、应付突发状况的准备,这是心理建设。
其次,要考虑到以下问题:
1.世上没有“永久”的事,万一失业了,怎么办?
2.健康有了问题,怎么办?
3.世界在变化,人也都在变,万一最信赖的人,包括朋友、伙伴变心了,怎么办?
4.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如果有意外的变化,我的日子将怎么过?要如何解决困难?
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要有忧患意识。
企业更新、淘汰的速度越来越快,这是当今世界的普遍现象。企业的新旧更替也很正常,不适应市场就会很快被淘汰掉。
比尔▪盖茨曾经反复向员工强调“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目的就是使员工保持创新的紧迫感。
葛洛夫也说过一句名言:“唯有忧患意识,才能永远长存” ,并说英特尔公司一直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懈息,“让对手永远跟着我们”。而海尔的张瑞敏所提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也早已深入到海尔的每一个员工内心深处。
企业创新的紧迫感和敏锐性就是由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理念赋予的,它能使企业一直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
实际运用
★时刻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步伐。
★一成不变的环境是没有的,居安思危,能在太平的环境中看到将要出现的危机,当危机来临时,也就更容易总结出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