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效应——选择好邻居很重要
※远来不如近邻。
※自己所喜欢的人,往往是邻近的人;而自已所厌恶的人,也往往是邻近的人。
高价买邻……
在《南史》上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为人诚恳老实又是饱学之士的吕僧珍生活在一个有着优良家风的大家庭中,待人和气、品行端正成了吕僧珍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特色。因此,他们家的好名声也是远近闻名。
为官清正耿直、秉公执法的南康郡守季雅是个很正直的人,对于达官贵人的威胁利诱,他从来不愿屈服,为此他也得罪了不少的人。后来,季雅也被革了职。
罢官以后的季雅一家人从大府第搬了出来。
无巧不成书,这时候,吕僧珍家隔壁的人家正要搬到别的地方去,打算把房子卖掉。而季雅很早就从别人口中得知, 吕僧珍的家是一个家风极好的君子之家,心里不禁大喜。于是, 他就立刻去找这家要卖房子的主人,愿意出1100万钱的高价买房,那家人看他愿意出如此价钱,也很是满意,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买完房后,季雅很快把家眷接了过来,就这样在这里住下了。
后来,过来拜访新邻居的吕僧珍问季雅:“买这幢宅院, 先生花了多少钱呢?”季雅就据实回答了。“据我所知, 这处宅院已不算新了,也不是很大,怎么价钱会如此之高呢?”吕僧珍很吃惊道。季雅笑了, 回答说:“在我这些钱里面, 有100万钱是用来买宅院的,而这1000万钱却是用来买您这位道德高尚、治家严谨的好邻居的啊!”
邻里效应是指在空间距离上比较靠近的人之间更容易产生交流,来往的频率也会比较高,从而留给对方的印象也会比较深刻。
1950年,美国的三位社会心理学家对麻省理工学院17栋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了一番调查。
那些住宅楼都是些二层的楼房,每层有五个单元的住房。住户被分到哪一个单元,具有很强的偶然性,哪个单元的老住户搬走了,新住户就搬进去,因此随机性也很强。
在调查时,他们问这里所有住户一个同样的问题:在这个居住区中,你经常会和他打交道的,你所认为的最亲近的邻居是谁?结果统计后他们发现,交往次数的多少,彼此关系的亲疏跟他们居住距离的远近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同一个楼层中,和隔壁的邻居交往的概率达到41% ,概率达到22%的是和隔一户的邻居的交往,而概率仅仅只有10%的是和隔三户的邻居的交往。说实话,多隔了几户,实际距离根本就增加不了多少,可是亲密程度却有着很大不同。
在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很实在:“远亲不如近邻。”比如,人们大部分的朋友,要么是同学或者同事,要么就是近邻。又比如,在同学、同事或邻居中找意中人的事是非常多的,而所谓“千里姻缘一线牵" 总归是不太现实的。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巴萨德就研究了5000份费城的结婚申请书,经过研究,他发现其中有1/3的夫妇都是婚前住在五个街区之内的范围中的。
有一名社会心理学家在一所学校作了十分有趣的研究。首先,他按字母顺序把学生们的名字重新排列起来,接着再按这个顺序安排教室座位和宿舍的房间。
过了六个月以后,当他要求学生们说出三个最亲近伙伴的名字的时候,他就发现,学生的朋友都是在字母顺序上和自己相近的人。
按照有关专家的解释,“邻里效应”得以产生的原因跟以下三方面有关:
首先,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期望,一方面,都想和邻近者友好相处,因此他们就会尽量避免让近邻感到不愉快;另外,在看待对方的时候,人们也倾向于忽视消极的方面而注重积极的方面,这样一来,就有了产生“邻里效应"的良好前提。
其次,在互动过程中,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力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报酬。和邻近者交往所付出的代价是比较小的。这主要是因为只花相对小的工夫,就能获得关于对方的某些信息,也比较容易预测对方的行为,要真正地了解对方也就显得更容易些。假如真正地了解了对方,并能够预测对方的行为,那么在和对方交往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也是人们愿意和对方打交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次,和邻近者打交道的时候,我们要想达到某种目的,往往付出较小的努力就能够做到,比如说向近邻借东西,至少可以少走几步路。
自己所喜欢的人,往往是邻近的人;而自己所厌恶的人,也往往是邻近的人。正面的邻里效应的产生是需要一些条件的,否则就会产生负面的邻里效应。
第一,态度、价值观相邻。
第二,社会地位相邻。
第三,情感上的相邻。
“邻里效应”让我们每个人都会选择好的邻居,避开那些不好的邻居,即使无法避开,也应该防止其对我们产生负面的影响。
实际运用
★尽量和好邻居为伍。
★和不好的邻居在一起,就要学会防止恶性“邻里效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