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葡萄效应——得不到就说不好
※精神胜利法。
※减轻压力,使自已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狐狸与葡萄……
在绿色的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沉甸甸的、晶莹剔透的葡萄,紫的像玛瑙,绿的像翡翠,并且上面还有一层粉霜呢!望着这些已经熟透了的葡萄,谁不想摘一串尝尝呢?有一只狐狸走到葡萄架下,看到这诱人的葡萄,口水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但是这葡萄太高了,够不着啊!狐狸向后退了几步,憋足了劲,猛然跳起来,只是很可惜,就差半尺,就差半尺就够着了。没关系,再来一次!唉, 真是越来越不行了,差得越来越多了,现在起码有一尺! 还跳? 狐狸现在实在是跳不动了。这时候,一阵风吹来,葡萄上的绿叶“沙沙” 作响,从葡萄架上飘下来几片枯叶。狐狸心里想:要是掉下来一串葡萄就好了!于是, 它仰着脖子,等了好一阵,一点希望都没有,那几串挂在架上的葡萄,看起来牢固得很呢!唉!狐狸叹了口气。忽然间, 它笑了起来,自己安慰自己说:“那葡萄肯定是生的,而且一定又酸又涩!哼!这种酸葡萄,就是白送给我,我也不吃! ”最后,狐狸一脸得意地走了。
人们在追求某一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为“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这一现象称为“酸葡萄”效应。
这则寓言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而心理学中也就有了“酸葡萄心理”这个术语,用来解释合理化的自我安慰,它是人类心理防卫功能的一种。
寓言中的狐狸遇到“挫折”或“心理压力”时,采取的是一种“歪曲事实”的消极方法,这样做是为了取得“心理平衡”。人又何尝不是如此?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他在被人打时口中或心中念的一句就是“反正是儿子打老子”,于是也就把皮肉之苦给忘记了。现实中,很多人也常常采用“阿Q精神”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获取“心理平衡”。无可否认,它们确实也有着实际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当人们认为自己对所面临的压力已经是无能为力的时候,采用这种应付方式可以避免走向极端。当然,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心理平衡”上,而应该在事后采取积极措施,把问题解决掉。
生活中,当我们遭受到挫折时,我们就会找各种理由丑化得不到的那些东西。比如说,有一位学生没有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名牌大学,而是仅仅考取了一所一般大学,于是就会在心里说,没考上名牌大学也没什么,那里竞争太激烈了,说不定我学习得拼命才能跟上,而在一般大学里学习,说不定我轻轻松松地就能够名列前茅了。又比如说,有一名普通干部在竞争部门经理的时候落选了,当时心里有些失落,有些闷闷不乐,可是后来忽然一想:职务越高,责任就越重,当个平民百姓更好啊,乐得逍遥自在,而且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钻研业务。这样一想,他的情绪很快就恢复常态,不再烦恼了。
与“酸葡萄心理”相反,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而自己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这种不说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或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甜柠檬”效应。
“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较为常见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学中合理化作用的典型表现。这两种效应都是指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为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自尊,而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自己能够接受现实。
在学校教育管理中,也存在“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的合理运用。
第一,运用“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缓解心理压力。
作为一种应对挫折的心理防御形式,无论是其中的“酸葡萄”效应还是“甜柠檬”效应,当学生尤其是好胜心过强的学生受到挫折后,适当地应用,能减轻心理压力。
当学生过分沉浸在由于困难或目标未竟而导致的心理不安、紧张乃至消沉的负面情绪中,教师可运用“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帮助他们摆脱由过度的焦虑带来的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利于及时调整心态确立下一阶段的前进目标并为之努力。
第二,抑制“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激励奋进向上。
作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看到,在很多情况下,“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的消极意义也是显然的。一方面,为学生自身所受挫折找寻借口,学生明知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却不能正面、理性地面对,这在最终结果上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导致个体自我委靡,形成不良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这种心理容易蜕化学生的奋进意识和正面看待事物的习惯,逐步在师长和学生之间失掉信任,落入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
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让学生能够全面、合理地认识自我是首要问题。要避免这种自欺欺人的意识不断蔓延,就必须教会学生能够时常养成“自我反思、自我追问”的品质,通过对“我是谁、我能做什么”等问题的不断自省,实现个体意义上的自我认知升华。
实际运用
★“酸葡萄效应”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防卫功能,偶尔用之,并无大碍。
★不能沉溺在“酸葡萄效应”里,否则,就是无能、窝囊的表现,应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