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以偏赅全产生的片面认识
※歌德说:“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
※一个走进晕轮效应迷言的人,势必产生偏见。
养鸡场主人和传教士……
有位养鸡人非常讨厌传教士。在他的印象里, 绝大部分传教士都是两面三刀的人,讲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尤其有些家伙,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却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养鸡人对这些人恨得咬牙切齿,为了满足“替天行道”的正义感,他有事没事便到处散布谣言,说些中伤传教士的坏话。
一天,有两个传教士登门买鸡。养鸡人毕竟是个商人, 并不拒绝这单生意,便让他们在偌大的鸡场里随意挑选。老半天后,他们却挑中了一只没毛、秃头又跛脚的公鸡。
养鸡人纳闷儿了,便问道:“你们为什么要买这只奇丑无比的病鸡呢?”传教士回答:“我们要为你的鸡做广告, 把你的鸡放在修道院院子里,并用木板写明‘出自某养鸡场的鸡’。”养鸡人听了,着急地连忙摇手:“不行!我的鸡都肥肥壮壮、 漂漂亮亮的,唯独这一只,因为爱打架,才变成这一副丑样。你们拿它对外做广告,会坏了我鸡场的名声的。”传教士笑道:“你也知道会坏你的名声啊! 你怎么不想想, 因为少数几个传教士行为不检点,你就四处散布谣言说所有的传教士都如此,对我们来说,这公平吗?”霎时,养鸡人满脸愧色。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 ,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常常以偏赅全。晕轮效应所产生的知觉的品质或者特点,会像月亮形成的光环一样,向四周方向弥漫扩展,从而会把其他的品质和特点掩盖起来,所以又叫“光环效应”。
一个人如果做出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往往在其他方面也会被这件事情的“光环”所笼罩。
1961年4月12日,人类实现了飞天的梦想。
当加加林在太空飞完108分钟,按下“25”那个神秘密码以后,东方1号飞船降至700米高空,随后,加加林平安着陆。这个25岁的矮个上尉,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太空飞人。
在加加林平安落回地球的那一刻, 全世界都沸腾了起来。世界各大电台、报纸竞相报道这位第一太空飞人。在庆功晚会上,他与火箭之父罗廖夫并肩坐在一起,与当时的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握手、交谈,与政要名人拥抱举杯,胸前挂满了勋章。而后,他的军衔从上尉升到少校,从茹科夫斯基军事学院毕业后,又成为高等军事学院研究生。加加林的成功使得他备受人们的关注,连他的微笑也有了传奇的色彩,他向后梳的发型也成为风靡一时的时尚。人们以是他的朋友为荣,甚至觉得与他共进盛宴也是一种荣誉。
从前,加加林认为赫鲁晓夫简直是天上的神,现在,他发现他——尤里▪加加林——也是神!于是,他常常无视交通法规,驾着国家赠送给他的伏尔加小轿车在街道上肆意飞驰。
一天 ,他闯了红灯,还撞翻了一辆正在行驶的汽车,两辆车毁得不成样子。幸运的是,他和另一辆车的司机都只受了些轻伤。警察赶到出事地点,一眼就认出了加加林,连忙举手行礼,并微笑地保证“追究肇事者的责任”。身边,那位受害的退休老人,见眼前站的是加加林,也忍着痛赔起笑脸。随后,警察拦下一辆过路汽车,众星捧月般把加加林送上车,下一步,准备将所有的责任都记在老人身上。
加加林坐在车内,脑海里总浮现着老人的苦笑和滴血的伤口,让他无法不去想的是:原来,英雄犯的错也会让执法者颠倒黑白;对英雄的深爱,也会让退休长者违心顶罪。加加林翻然醒悟,淳朴本性复苏了。他让司机迅速返回出事地点,当着警察和老人的面诚恳认错,帮老人修好车,并承担了所有的费用。
人身上本没有光环,甚至,连上帝也是如此。光环是被周围人加上的,光环加足了,平凡人也成为上帝;如若去掉光环,上帝也会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凡人。
光环效应可以增强人们对未知事物认识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因此,人们在认识这一事物的过程中会达到“好者越好,差者越差””的效果。
有句俗话“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也是一种光环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现象:当一个人深爱对方时,总会特别专注、迷恋和欣赏对方的美,这种光环效应的产生会推及到对方的其他方面,以至于对方的缺点也会被当成优点来欣赏。例如,一位青年男子非常迷恋一位少女 ,她脸上的雀斑,在他心目中,成了“天空中闪烁的星斗”,楚楚动人。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每一个人都有无意识中迎合光环效应的习惯。假如,某天你突然遇到一位明星,你会不自觉地找他签名;当朋友谈论成功人士时,你会自然地提出某位名人以作比较;大部分人会迎合权威,选择用权威的观点为自己佐证,即使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也会放弃自我的主张和观点。
在人际关系中,晕轮效应有以下弊端。
第一是遮掩性。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的事物个体特征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而我们习惯于由部分推及整体,这样一来,就会得出片面的结论。“一见钟情”往往就是被对方的某一方面所吸引,而对方其他的方面,实际上可能并不是如他所想象的。
第二是表面性。在我们对某个人的了解还不够深人的情况下,晕轮效应让我们的认识只专注于一些外在的特征。虽然个性品质与外在特征实际上并无联系,可我们很容易通过外在的特征来判断内在的实质。
第三是弥散性。我们对一个人的整体印象如何,会连带影响到和这个人有关的事情上。“ 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体现的就是晕轮效应的弥散性。
要克服晕轮效应的这些弊端,我们该怎么做呢?
第一,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强加到对方身上。
第二,初次和对方接触时,不要轻易下结论。
第三,不要“以貌取人”。
实际运用
★不要过分在意他人是怎样评价自己的。
★不要根据个体对整体下结论,不要根据局部现象去总结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