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效应——见面次数决定喜欢程度
※自我封闭的人不会讨人喜欢。
※第一印象不好的话“多看故应”就会发生副作用。
看到的次数越多,越喜欢对方……
心理学家查荣茨在20世纪60年代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首先他让参加实验的人观看他出示的一些人的照片,这些照片,有的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仅仅出现了一两次。等到观看完毕后, 他就让那些看照片的人来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他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参加实验的人对某张照片的喜爱程度跟他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有着莫大的关系。他们都不大喜欢那些只是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而是更喜欢那些已经看过二十几次的比较熟悉的照片,换句话说,也就是看的次数增加了他们喜欢的程度。
接着心理学家在一所大学的女生宿舍楼里,随机找了几个寝室,发给她们不同口味的饮料,然后要求这几个寝室的女生,可以以品尝饮料作为理由,在这些寝室间互相走动,但是要求她们在见面时不得交谈。
过了一段时间后,在评估她们之间的熟悉和喜欢的程度时,心理学家发现:见面的次数越多,相互喜欢的程度越大;而见面的次数越少或根本没有,相互喜欢的程度就较低。这也就是说, 见面的次数与喜欢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人缘很好的人,往往将多看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以提高彼此间的熟悉程度,然后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如果你想要增强人际吸引力,那么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样可以增加别人喜欢你的程度。
在生活中,一个自我封闭的人,或是一个面对他人就逃避和退缩的人,会因为他本身的不易亲近、令人费解而招致别人的不喜欢。我们可以想想看,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常在你面前“露脸”的人。假如想给别人留下不错的印象,经常出现在他面前会是一个简单有效、切实可行的好方法。
心理学实验中出现的“多看效应”在生活中也常常出现。例如,我们新认识的人当中,有时难免会出现些相貌不佳的人。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人难看但是时间长了,见面的次数多了,慢慢地也就觉得他没那么难看了,甚至有些时候还会觉得他在某些方面很有魅力。所以说多看效应很重要,因为即使是亲戚朋友之间如果往来少,不经常沟通感情,时间长了也可能会慢慢疏远的。
假如你是一名大学生,你若想改善自己的人缘,在寝室间多走动会是个不错的方法,就算只是露个脸,借瓶开水,换本书……在这些来来往往的小细节里,你就可以在无形中提高自己的人际吸引力,从而获得你所期待的群众基础。假如你是一位职场人士,你想让自己的职场之路走得更加顺畅,那么埋头苦干就不是明智的选择。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遇事逃避退缩,这些只会让你的职业发展之路止步不前。
我们来看看身边那些人缘好的人吧,他们是不是会经常与人聊天,拉家常?是不是会经常给同事带点小礼物?比较讨领导欢心的那些人是不是会经常在领导身边出现?当然了,这里不是鼓励溜领拍马,露脸也要讲技巧,比如吃饭时礼貌打个招呼,电梯里的寒暄问候,会议上的相视一笑,公司某次活动中的出色表……你只要不再低头走过,那就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当然了,“多看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首因效应一定要好, 也就是说给人的第一印象要不错,假如第一印象很差的话,那么很可能见面次数越多就越惹人讨厌,“多看”反而让人“多厌“ ,那就起到反作用了。所以,一切的
前提是,必须认清自己,等到自己理顺了,再去拿给别人看。
如果你希望被别人喜欢,别忘了给他机会多“看见”你。但是请注意,“多看”的次数是有界限的,过于熟悉可能会产生厌烦感。
实际运用
★想和别人加强关系,必须得有和对方见面的机会。
★如果你和对方很熟悉的话,那么,适当见面是件好事情。可若是经常登门拜访,则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