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好文分享-正文

旁观者效应——总是在等待别人的行动

※危机现场中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反而越少。

※提高民众素养,不能只靠指责和批评。

旁观者效应——总是在等待别人的行动 - 第1张

克尤公园的谋杀案……

1964年3月,纽约昆士镇的克尤公园里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谋杀案,这起谋杀案很快成为《纽约时报》的头版新闻,备受人们的关注。

年轻的酒吧经理吉娣格罗维斯在早上3点回家途中,被某个事务处理机操作员温斯顿▪莫斯雷刺死。而莫斯雷在杀她之前就根本不认识她, 以前莫斯雷还杀死过另外的两名妇女。

最终使这场谋杀成为大新闻的主要原因在于,这次谋杀前后一共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莫斯雷刺中了她,然后离开,几分钟后又折回来再次刺她,然后又离开,最后又回过头来再刺她),在这期间,有38个人从公寓窗口听见和看到她被刺的情形,她反复尖叫,大声呼救,却没有一个人下来保护她,在她躺在地上流血的时候也没有人过来帮她,甚至连给警察打电话也没有。

有些学者和新闻评论人一致认为,这38个无动于衷的证人的言行是现代城市人人性异化和不人道的证据。但是, 两位年轻的社会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觉得,证人们的无动于衷,一定有更确切的解释。

他们进行了一项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他们找来了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然后以一对一或四对一两种方式让他们与一个假扮的癫痫病患者保持距离,接着使用对讲机通话。在他们交谈过程当中, 当那个假病人大呼救命时,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一幕:一对一通话的那组,有85%的人冲出了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在有四个人同时听到呼救的那一组,却只有31%的人采取了同样的行动!

通过这样的实验,克尤公园现象就有了让人信服的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解释,两位心理学家把它叫做“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换句话说,也就是“旁观者效应”。他们一致认为, 就是因为有其他的目击者在场,才使得每一位旁观者都显得无动于衷。

在社会事件中,由于有他人在场而产生了对参与行为的抑制作用,通常事件的旁观者人数越多,事件参与的抑制程度越高,结果往往导致“集体冷漠”事件的发生。这就是旁观者效应。

产生旁观者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责任被分散。我们都说,为了给处于困境的人提供帮助,每一个人都必须感到自己有责任去采取行动。可实际情况是,当许多人都在场的时候,就会造成责任扩散,也就是个体搞不清楚到底应该是谁去采取行动。当帮助他人的责任被扩散到每个旁观者身上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减少了责任的感觉,这就很容易造成等待别人去帮助或者千脆互相推诿情况的发生。

还有一个解释是担心自己举止失措。在任何紧急事态当中,为了尽快作出反应,就必须马上把自已正在做的事情停下来,然后去进行某种不寻常的根本没有预料到的、超出常规的行为。如果是在单个人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可是一旦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比较冷静,他会先观察一下其他人的反应,从而避免因自己的举止失措而受其他人的嘲笑。

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来寻找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结果他们发现,这种现象绝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者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由于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大不相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假如只有他一个人可以提供帮助,他会比较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继而给予受难者帮助。因为如果他见死不救的话,他就会产生罪恶感和内疚感,这是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的。但是假如有许多人在场的话,那么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共同分担,这就造成了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这也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我不去救,也会有别人去救”的心理,从而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的出现。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局面呢?这也是目前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应该说,“旁观者效应”不管古今中外都是存在的,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社会问题,它就像犯罪一样。不过,它的存在也是有其固定条件的,其中任何一个个体因素的改变都会改变整体的效应。

首先,旁观的假设必须是群体间人与人是相互独立分散的,也就是说彼此都是“陌生人”关系,如果遇害的是你的家人、朋友等,你是不可能成为旁观者的。

其次,群体的范围和凝聚度、紧密度也是会影响个体的行为的。假如在一个村子或一个单位里,也是不大可能发生旁观者效应的。

还有一点就是,个体的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群体的行为,比如我们常说的见义勇为。假如一个人伸出手了,两个人伸出手了,那么就很可能有许多人都会伸出手去援助。

“旁观者效应”原因的产生也在于人有“跟群”“跟风”的心理,“跟群”可能会产生不好的结果,但也可能产生好的影响。群体的导向会影响个体,“旁观”也可以产生比较积极的效应。比如说,在家里的独生子女往往都很任性,在过于宠爱的环境里养成了许多坏习惯,而一旦到了学校,因为“旁观”和“跟群”也会养成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必须要正确地认识旁观者效应,趋利除弊。

实际运用

★做一些积极的“跟群”。

★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