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效应——可以强化自身形象
※不得不承认,名人效应的力量是巨大的。
※名人效应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聪明的书商……
故事发生在西方。一位聪明的书商为推销书籍, 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先给总统送去了一本,然后不厌其烦地给总统打电话征求意见。总统忙于公务,想早点摆脱他的苦苦纠缠,便敷衍了事地说:“书,不错!”书商心花怒放,立刻大张旗鼓地宣传:“出售总统喜欢的书。” 于是,读者蜂拥而至,书一抢而空。
不久,书商又出了一批书,他又给总统送去一本。总统上过一次当,这次毫不客气地说:“书糟透了!” 哪知,书商更是欣喜若狂,于是他在书上标榜:“总统厌恶之书!” 人们出于一种猎奇的心态,竞相购买,很快,书一售而空。
后来,书商又给总统送去了一本新书。有了前两次的教训,总统这次不做评价,缄口不言。但是, 书商早已料到,他不急不躁,让手下做出广告:“现售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书一上市便销售一空。
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统称为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相当于一种品牌效应,它可以带动人群,指引潮流。现实生活中,利用名人效应发财的大有人在,如利用名人做广告,在商业活动中请名人出场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这都是利用名人效应的例子。
名人是大众接触比较多的一个群体,在报纸上、电视上经常能见到名人,名人效应也是借助于名人本身的影响力,在其出现的时候达到事态扩大影响加强的效果。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商家总是喜欢请名人做广告了,受众对名人的喜欢、信任,会使得他们对产品喜欢、信任。在电影、电视剧方面,同样是如此,利用名人的影响力,迅速提高影片和电视剧的知名度,同时,名人本身还有个人魅力,个人魅力会吸引更多的人去观赏,影片和电视剧的知名度自然就高起来了。
有些本来办不成的事,但和名人扯上关系就好办多了。
一个卖马的人,在马市苦苦卖了三天,都无人问津。他跑到相马专家伯乐家,说:“我想请你帮我卖掉一匹马,不过不需你费劲,只需你绕着我的马走几圈,走开后回头再看几眼。只要这样,我就包了你一天的开销。”伯乐果真到马市按照他的话做了一遍。没想到,伯乐一离开,这匹没人要的马便狂涨了10倍。卖马人利用伯乐的名声狠赚了一笔。
伯克是美国西联电报公司里一个默默无闻的送报员。
他从十几岁开始,便喜欢给当时的名人写信。一些叱咤风云的军中将领,甚至连一些国家的总统也在他的信友之列。而这些人因为与他有书信往来,自然对他特别关注。就这样,伯克拥有了庞大的人脉资源。
后来,当伯克下定决心创办杂志时,这些名人也就名正言顺地成为该杂志的最佳特约撰稿人。得到这些名人们的协助,伯克的杂志身价大涨,销售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那么,年轻的伯克到底是用了什么神奇的方式贏得了名人们的特别关注呢?
原来,他在写信给那些名人时,并非漫无目的、没有计划的。他首先会去阅读那些名人的小传,信中的内容,也大都是从阅读这些传记延伸出来的。伯克的习惯做法是以确认名人传记的真实性为开端,主动写信给这些名人。例如,他写信给著名的拉斐尔将军时,便问他的传记中记载拉斐尔小时候曾经做过拉纤童工的故事是不是真的,最后还注明他写信来询问的原因。结果伯克得到了拉斐尔将军客气、详细的回复。
收到拉斐尔将军的回信时,伯克十分高兴。他认为能得到名人的书信,不只是可以珍藏名人的手稿,更重要的是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知识和人脉资源。
从此,他经常写信给许多名人。伯克很善于提问和找话题,不是问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就是问他们某一件事情的确定日期....几位名人,很高兴受到伯克如此细心的关注,甚至还写信邀伯克会面。就这样,伯克慢慢地和许多名人建立了友谊,得到了许多学习的机会,也建立了自己高质量的人际资源网。
当然,名人效应并不是万能的。在某省美术馆举行的一次书画拍卖会上,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张艺谋书法“龙马精神' ,800元,有没有人应价?500元有没有?……拍品收回!”除了张艺谋外,还有赵忠祥、姜昆等名人的书画,和张艺谋的书画命运一样,起拍价一落再落,最后全部流拍。而徐悲鸿和齐白石等大师的书画则都以1万元以上的价格成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张艺谋等虽然是名人,可是他们是影视圈的名人,放在书画界就不一定合适 ,因为投资买画的人看重的是艺术功底,毕竟他们不是追星族。
实际运用
★利用名人效应扩大产品和自己的知名度。
★要准确利用名人效应,同样一个名人,放在此领城和放在彼领域是不一样的。